近几年,随着人工成本每年的递增,招工越来越困难,如何破局,突破后人工红利的时代?如何减员增效,是大多数企业管理层都在思考的问题,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制造的话题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及,但是,企业在什么情况下适合推行智能制造呢?智能制造到底要具备什么基础条件才能开始推行呢?今天我们简单的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智能制造,离不开数字化、自动化两大支柱,有的企业认为上一套ERP软件,就是数字化了,加一套机械手,就是自动化了。我在做咨询项目的时候就遇到过几个这样的企业,管理层很自豪的和我说,我们公司数据不全面,很多模块都没有用起来,现在就是财务和人事两个模块用的多点。同样的,花一大笔钱买回来的设备,确并不适合现场使用,闲置着在那生锈。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化、自动化并不是你想玩就能玩的转的,在不合适的时候,上了不合适的项目,你的投资汇报往往都是一个漫长的周期,甚至是遥遥无期。那么,数字化、自动化的升级改造,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这就和我们的精益扯上关系了。
在精益管理体系中,有两个基础的模块,管理标准化和作业标准化,这两个模块,正是为数字化、自动化打地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来看看管理标准化,管理的标准化涵盖的内容很多,我们在这里就拿其中的一样来说------数据,我们大家都知道,只要是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他各方面的数据记录、统计分析都是做的比较全面了的。而在一些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你想要到一份现场的数据,往往都不太容易拿得到的。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协助我们的管理层更加容易的管理企业,好的企业,都是很重视数据管理的。所以,在企业升级信息化、数字化前,我们都要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管理流程都清晰吗?标准化了吗?数据齐全吗?数据的记录都有标准可依吗?如果这些都做的很好了,那我们就可以开始来做信息化、数字化升级改善了。
再来看看作业标准化,自动化的前提,就是要做到现场作业都能标准化,标准化的作业才适合以机替人,如果每次都是不同的作业方式,或者是定制化的生产方式,往往就不太适合高层度的自动化设备作业。而在以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企业,就最适合自动化了。我参观了一条富士康的流水线,其自动化程度很高,现场员工很少,绝大多数作业都是设备完成了,数据的采集也是通过设备自动完成,现场没有任何的表单要填写。记得我10多年前在某大型外企电子厂上班时,类似的生产线,大多数岗位都是通过人来完成,效率不高,产品返修的也多。
总的来说,精益管理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在管理和作业都谈不上做到标准化的时候,是并不适合推行智能制造的,就算强推,最后的效果也会是不尽人意。
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对本文进行篡改,转载或以盈利为目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