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已经成为当今制造业生产管理中高频率出现的词语,对制造型企业的各层级管理者来说,改善能力也是必备能力之一。本管理学家今井正明曾经给生产管理下过一个定义:管理就是维持与改善,可见,在制造型企业里,管理者能够维持现有状态,质量能达标,产量能交的上货,生产上不出大问题,这些充其量也只是把“维持”的工作做好了,而“改善”则需要不断在“维持”的基础上寻找问题及问题解决后带来的改善空间,不断提升现场的管理状态;
现场改善的出发点一定是围绕现场的“问题”解决,所谓“问题”是指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根据这个定义,现场的问题会随着你期望的不断提升而显现出来,那么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理解的“改善”过程。在这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日企经常会提到“三现主义“”两原原则”,很多人通常会从字面意思理解,即:“现地、现物、现实”“原理、原则”;人为这些都是字面理解的意愿,都是对问题解决过程的一些总结。其实,针对三现主义与两原原则还应该有更深入的理解,起码要以解决问题的逻辑关系将这5个词语串联起来,并且能够理解在不同的环节需要注意的事项;
三现主义中,“现地”与“现物”是比较好理解的,其实就是通常大家理解的“到现场去,看发生问题的现物”,那么这个过程是为了什么呢?其实是为了第3个“现”,到现场去,看现物,是为了了解“现实”,“现实”也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说的发生问题的真实情况或根本原因。那到了现场,看了现物,是不是就能够知道现实了呢?显然不肯这么容易,一定是要经过一番分析验证的,那么“两原原则”其实就是在分析验证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理”是指事物运行的基本原理,其实就是发生问题的环节是如何运行的,产品上有哪些物理或者化学变化,只有清楚知道当前环节的基本流程内容,才有可能在分析问题时找准方向。“原则”可以理解为“规则”或“标准”,即在此环节按照“原理”规定的流程运行之后判定其结果的依据,“原则”是问题能够被清晰定义清楚的前提,如果对本环节的“原则”把握不清,那么对“问题”的定义有可能都是不确切的,所以当解决问题之前要弄清楚问题解决的程度如何判断,只有这样才能验证后续改善过程中的方法措施是否有效。所以两原原则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答案前的出发条件,他的应用一定是与“三现主义”相结合的。
在基层管理者的日常管理中,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问题都能够按照“三现主义”“两原原则”来展开改善活动,但是我们至少也有这些基本意识,否则,我们发现与改善问题的过程就永远都只停留在“拍脑门”“凭经验”的阶段,一线管理者的能力也得不到充分且必要的锻炼。
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对本文进行篡改,转载或以盈利为目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