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ean走入TOC
2008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目标》这本书,直到2011年经过几次精益实践的挫折后,才真正开始采用TOC。
2007年之前,我从事市场和销售的工作,为了自我挑战,“转型”进入生产管理领域,适逢精益生产方式如火如荼,就开始在公司内部主导与推动精益。公司属于服装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产业,对人力的依赖很强,一直还不能做到“自动化”生产。所以,当时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人员管理”!
即使再好的方法、再先进的设备,都需要“人”来执行、操作。由于从业人员的不同技能、知识及文化背景等,出现人员不稳定且流动率非常高的状况,以致于对生产系统影响非常大,难以维持稳定的生产效果。
那时,工厂开始实施示范生产线,由于有多余“资源”(人、机、料等)的保障,效果相当不错。比如,成品能很快下线(相较于之前至少需要3天成品才会下线)。如果出现品质问题,很快就被发现并解决,生产线人员配合紧凑,很少出现一会儿这个去厕所,一会儿那个去喝水等散漫的情形。
但是,后来全面推广“单件流”时,诸多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例如,因为人员流失、设备故障、物料缺失,或半成品品质问题等,经常造成生产线停滞,整个车间的问题层出不穷!刚开始的时候,老板还有耐心,后来问题越来越多,管理人员也经常抱怨,老板就坚持不下去了,“东风重新压倒了西风”,大家又回到了初始的状态。这个时候,虽然之前发生的问题依然不断,如交期延迟、批量的品质不良和返修、设备故障后保全人员的“不紧不慢”等等,但大家似乎比较适应原来的状态!
由于老板停止了改善项目,我感到非常失落。但是,我坚信改善的方向没有错,可能是公司本身的诸多问题造成了这次的不成功(外责于人)。在“英雄无用武之地”下,我离开,去了一家专门做精益生产的公司。但在接下来的诸多企业精益改善项目中(主要是服装行业),最终的结果大同小异。
这时,我渐渐感到“挫折”,开始反思“精益生产”!我们的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很努力,初期的示范生产线,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什么在全面推广过程中问题逐渐暴露,我们和企业都“无暇顾及”,最后,都不得不回到原来的状态?好几个月的辛苦付出(劳民伤财),最后都是“昙花最初的一现”?
迷茫中,我突然想到了《目标》那本书,高德拉特博士称之为“简单有效的管理常识”的TOC!的确,《目标》中提及的都是普通的管理常识,它能解决我们遇到的诸多管理难题吗?再次读完整本书,感觉确实“简单”啊!找到系统的“瓶颈(约束)”,用聚焦五步骤(F5)的基本原理,结合DBR(DrumBufferRope,鼓缓冲绳)的管理方法,管理好系统的“瓶颈(约束)”!带着疑惑和怀疑,我决定尝试一下。
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做展柜(服装门店的道具)的朋友,因为订单的交期问题,答应客户一个月的生产周期,等到客户的店面装修完毕,商场都要开业了,工厂这边,还有几个展柜没有生产呢!运到客户店铺的展柜,经常缺这个,少那个,运过去,也无法组装。客户每天都在投诉,他每天都在焦虑中(当老板不容易啊)。每天看到他在接电话,不是被客户骂,就是他在骂员工。
有一次,我们喝茶聊天,我试着用TOC的理念,给他讲解了一下,他听着有道理,让我帮他搞搞(有种“死马就当活马医”的感觉)。但服装行业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我还有点经验,家具行业我不懂啊,“隔行如隔山”!还是朋友想得开,他鼓励我,说服装行业和家具行业,本质上差不多。服装的原材料是“面料”,家具的原材料是“木料”;服装是把面料裁剪、切割不同的大小裁片,通过“缝线”,组合成一件衣服;家具是把木料锯成不同的规格、尺寸,通过螺丝、钉子等,组合成一套家具。加工路径虽然不同,本质还是一样的(其实,这类企业是TOC企业类型中的“A”型企业,朋友当时就能通过现象看本质,不简单)。我想想,也是啊,试试就试试!
通过现场调研、流程分析,最终确认朋友家具厂的瓶颈是“烤漆”工序(F1:辨识系统的制约)。如何挖尽瓶颈工序(F2:决定如何充分利用系统的制约)?由于不同配方和颜色的漆,需要烤漆房的温度和时间是不同的,如温度低,时间长,或温度高,时间短。还有烤漆房的特性是,升温快(低温到高温),降温慢(高温到低温)。由于前段裁料会按批量锯割,烤漆房也会按批量加工,造成后端组装的物料短缺(不“齐套”),等待时间很长。所以,决定应用DBR管理方法,以“齐套”为原则,及按烤漆房的产能最优化排产。就是说,原材料仓库的出库和第一个工序的投料,都严格按照“齐套”的要求下料并且根据烤漆房温度由低到高的变化顺序排程,使瓶颈资源的OEE最大化(F3:其他一切非系统制约的事物皆全力配合上述的决定)。
上述实施的过程非常快,大约一周的时间,朋友也非常重视,亲自抓。基本上,我是参照书上说的“照猫画虎”,他是认真执行。一个月过后,改善的效果出来了,一套展柜从投产到全部出货15天的时间,组装齐套率从30%提升到75%(初期的一些问题,确实考虑不周全)。后来,进一步完善流程(中间,也借鉴了很多精益的方法,如Layout、SMED等),生产的前置时间(LeadTime)是3天,从下订单到在工厂的试装完成7天时间,现场组装齐套率提升到100%。朋友很高兴,邀我入伙,但我知道,这次可能是比较幸运而已。对于TOC的认识,我缺少的还是很多!我拒绝了朋友的好意,但还是收了他一些咨询费用,咱也是“生意人”。
后来,我把取得经验在几个传统行业,如服装、机械制造等,也尝试过TOC的改善实施,都在短期内取得了很好的满意效果。总结自己生产改善的实践经历,分享一下对于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和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两大管理理念的感悟。
我认为精益生产和约束理论,都是迄今非常伟大的管理思想!LP来源“丰田式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美国借鉴后,成为“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而Lean的英文本义,是“瘦的、苗条的、少肉的”意思,中文翻译后,意译为“精益”,也是非常贴切。企业如何做到“精益”(减肥)?丰田的做法是经过持续的“改善”,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平衡产能,实现“准时化(JIT)”和“自働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人才培养(“造车之前先造人”),以全员质量管理(TQM)和全员设备管理(TPM)为基础,打造人员层面、设备层面、供应层面等的稳定性,实现“标准化”作业,使整个系统达到稳定的输出。所以LP的实施,对系统(人、机、料、法、环等)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
然而,大多数企业往往不具备“系统稳定性”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关键是很多企业没有太多的耐心做好前面的基础工作),“墨菲”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脆弱的系统,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怎样才能快速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TOC给了我们一个简单易行的“管理常识”---聚焦于系统的“瓶颈(约束)”环节,用F5(聚焦五步骤),一步一步稳定实施,能尽快见到效果!做个有趣的比喻,如果两种管理方式的“目标”都是“减肥”,精益要求打好基础,持续不断的“健身锻炼”。而TOC通过改善饮食数量(控制投料)和饮食结构(优先顺序),就能达到快速“减肥”的目标。当然,TOC也没有忽略“健身锻炼”的重要性!(关于精益与TOC的经典论述,请参看高德拉特博士的文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TOC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管理哲学,不仅应用在生产领域,也不仅有DBR等管理技术。针对不同的产业特性,必须发展特定的决定性竞争优势,故而TOC的应用相当广泛,管理手法非常丰富,在此不再赘述。
分享:冠卓咨询
说明:转载请注明“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