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船借箭看六西格玛
六西格玛让人觉得遥不可及,但草船借箭的故事却是尽人皆知,且看看诸葛亮是如何运用六西格玛方法来实施草船借箭的。
六西格玛用于过程改进可分为五个实施阶段(DMAIC):即界定、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草船借箭也可分为这五个步骤。
一、界定(Define):在周郎的威逼利诱下,项目定义的结果是:三天造十万支箭。这是我见过的最完美的任务定义,只七个字,简洁明了,绝对符合SMART原则(至少在诸葛亮看来是可以实现的),而且任务完不成的后果都定义清楚,那就是军令状,掉脑袋的事。想必诸葛亮也是做过SWOT分析的,不然也不敢脖子伸着让人家去砍。
优势(Strength):足智多谋,料事如神。
劣势(Weakness):身处江东,孤立无援。
机会(Opportunity):大雾弥江,草船借箭。
威胁(Threat):周郎妒忌,处处迫害。
他也画了一个SIPOC图,来识别整个过程,也就是整个行动的方案。
二、测量(Measure):别看诸葛亮签了军令状之后就整天在江边的小船里摇扇抚琴,喝茶饮酒,把个鲁肃急得团团转。其实他没闲着,他一直在忙着做勘察的工作,首要的是对曹操多疑心理的把握,这一点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事情上来看是可以放心的。接下来就要靠天公作美了,诸葛亮早就看过天气预报,第三天午夜会大雾垂江,再加上他自己也熟知天文时令,没有100%的把握也有95%的把握,从统计学上来看,有95%的可能性发生就可以假设会发生。那接下来还有什么其它的因素会影响草船借箭的成败呢?那因素就多了,就像我们用六西格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样,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又相互作用,错综复杂。除了天气之外,比如还有风向、气温、时间、借箭的船只数量、人数、草人数、靠岸的距离、岸边的地形地势等等,即使没有做过实地的勘察,诸葛亮也一定做了一些模拟的测算,有了一套自己的数据,他并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
三、分析(Analyze):诸葛亮虽然表面看起来轻松,但他晚上肯定睡不着觉,刀架在脖子上,哪能睡得安稳?他一定在拿着他记录的数据和画的草图做仔细的分析。有这么多影响产量(十万支箭)的因素,到底哪些是关键的因素呢?在六西格玛里,这些因素被称为显著因子。诸葛亮没有电脑和软件,他没有办法做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他所做的分析是基于常识、经验以及简单的计算。最终,他找到了显著因子,那就是船只(小船)数量(x1),人数(x2),草人数(x3),也就是说,这三个主要的因素决定了最终的产量,列成公式就是Y=f(x1,x2,x3)。
四、改进(Improve):有了前面的分析结果,就可以着手进行改进了,不!在这里准确地说,应该是实施,因为这是一个创举,没有先例可循。诸葛亮做了一个DOE(实验设计,DesignofExperiment)。
三个因子:船数、人数、草人数
一个结果:十万支箭,只能多不能少,这是一个望大质量特性。
这是一个三因子多水平的单次(只能做一次)试验,试验的结果是船20条,每船30人、草人50个可以确保十万支箭的产量。为什么一部三国演义,记载了近百年浩浩荡荡的三国史,无数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却要把一个小小的草船借箭交代的如此详细,关键就在这里。
在项目实施的阶段,鲁肃可是帮了大忙,如果说诸葛亮是名副其实的黑带大师,那鲁肃就是当之无愧的绿带,一个协调者和执行者,调船借人的事就交给他去办了,并且他还没给周郎打小报告,这个老实的鲁肃,其它大大小小的事都给周郎报了,跑得比兔子还快,就这事没报,不然诸葛亮就只有望江兴叹了。
在项目实施到一半的时候,诸葛亮还不忘进行调整和修正,命令船只再向江岸靠近,当船只摇摆不定,鲁肃惊慌失措的时候,下令调转船头,加大鼓噪之声,这样另一半的产量就只多不少,总共十万支箭绰绰有余矣!
五,控制(Control):这个时候任务已经完成了,我们来看看三个显著因子有没有什么变化:
1,船数:没变,除非船漏水自己沉下去。
2,人数:没变,应该不至于有人蠢到被射死。
3,草人数:没变,除非草人自己跳江。
所以,这个时候三个显著因子的水平都控制得很好。但其它非显著因子却悄悄发生了变化,其一就是空船满载箭支之后,重量增加了,定会影响船的行进速度;还有就是日已高、雾已散,但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还让诸葛亮有充足的时间让军士们大喊“谢曹丞相赠箭”,然后扬长而去,气得曹操直跺脚。
诸葛亮按照六西格玛的步骤成功完成了“三天造十万支箭”的项目任务,让周郎自叹不如。
虽然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六西格玛有些牵强,但又什么关系呢?凡事何必拘泥,我只想把它说得简单有趣一些,而不是像教科书上那样复杂枯燥,让人望而生畏。
分享:冠卓咨询
说明:转载请注明“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