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2013年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中国在2014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两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国向德国的学习。但虽然发展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智能制造,中国和德国相比较,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众所周知,德国制造业以精密严谨著称,支撑德国制造称霸全球的是大量的隐形冠军。所谓的隐形冠军,有三条标准:一是在本行业处于数一数二的领先位置;二是营业额在20亿美元左右;三是在其专业领域尽管鼎鼎有名。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企业在德国大约有1400多家,占全球的一半左右,它们不仅拥有独特的产品和技术,而且还掌握着说一不二的定价权。而支撑这些企业在各自行业里面成为隐形冠军的,则是德国整个国家及各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及培养的氛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最近一段时间讨论比较火的中美贸易战,美国实施了对中兴的制裁后,导致中兴由于缺芯,机陷于休克,引发了大家对中国芯的激烈讨论,而讨论的主题则离不开占据全球光刻机市场份额80%的荷兰ASML公司,位于光刻机中心的非常重要的镜头,就是由德国蔡司公司制造的,这种镜片是需要靠人手工打磨的,再精密的仪器也无法生产,同样的镜片,不同的工人去磨,光洁度相差十倍,而抛光镜片的工人,祖孙三代在同一家公司同一个职位。这背后支撑的,是德国国家、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重视和培养,是德国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培养工匠精神首次在国家层面进行了阐述,这也是为了支撑中国制造2025,因此,在战略方向的制定,人才培养的重视方面,从国家层面来说已经开始了向德国学习,中国制造业现在需要的是在国家整体战略的支撑下,全社会形成对技术工人重视的氛围,无论从工资待遇还是培养氛围,都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样工匠精神的培养才会有良好的土壤,中国制造2025才有实现的基础。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冠卓咨询老师对项目组的全程辅导,通过做项目我们学会了如何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问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并让我们的管理人员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公司总经理 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