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善的推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员工的改善积极性不高,能动性不足等共性问题,具体表现就是不做、或者拖着做、甚至打折做、然后就是做不好。
综上,我们要解决的无非三个问题:动力、活力、生命力。
(1)动力的问题
改善一定是上下互动全员参与的过程,这就需要公司的中高层具备强烈的改善意识,让基层改善的执行者感受到对改善的重视;同时自上而下地传递这种改善意识,让基层改善者感受到上层传递下来的压力,从而转化为他们改善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善的执行力。
(2)活力的问题
活力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意识上的活力和能力上的活力。
意识上的活力就是要解决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主要是与改善(特别是提案改善和专项小组改善)配套的激励机制,如提案改善一经采纳并产生效益则给予奖励、专项改善取得突破给予的贡献奖励。
能力上的活力就是要解决能不能够做的问题,主要是改善的技能与方法的掌握。为了建立这种能力,又包含两个方面的培训:一是基础技能的培训,比如一些通用的改善方法和步骤;二是针对一些特定的改善,对特定小组的成员,开发一些特定内容的培训或者学习资料。
(3)生命力的问题
就是要让大家把改善当生命一样看待,这就首先需要一个常态化的制度及流程,将改善融进每个人的工作,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比如建立推进体制管理评审委员会、按照月度常态化的评审与奖励、定期的案例成果汇报会等。
其次需要将改善纳入员工(或部门)的KPI考核中,让改善成为工作中不得不做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把改善融进生命,让员工把改善视为生命。
改善的量化大致可以从改善的数量、采纳落实比率、实现效益(或人均效益)等方面实现;不同部门或员工改善KPI的制定最好能结合业务流程或产品本身,确保KPI的执行更具实效性。
没有问题的工厂是不存在的,通过这样三种形式的改善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发挥全员参与的效果,充分利用专业的改善团队技能,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确保工厂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得到高效解决。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冠卓咨询老师对项目组的全程辅导,通过做项目我们学会了如何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问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并让我们的管理人员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电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