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推进精益改善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设备有这个能力,多做一些又何妨;几批合在一起生产比较经济,要是按照需求生产,会浪费很多资源,成本不也会升高吗!我想大家在工作中会听到同样的声音,你也会认同吗?
改善强调的是缩短接订单到收款的时间,真正提升有价值作业比例,进而使企业持续获利。在改善过程中,或许看起来效率提升了,但财务报表却不见丝毫改善,这正说明了表面效率提升并不等于实际效率提升。
表面效率与实际效率
表面效率指不考虑市场需求和产品销售状况,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指定时间内生产更多数量的产品。
实际效率指结合市场对产品的数量需求,在刚好满足需求数量产品生产的前提下,用最少的资源在指定时间内达成需求数量产品生产的效率提升。
表面效率和真实效率案例
从市场上可以找到指导精益改善的各种著作中,解读表面效率与真实效率大多选用丰田(TPS)大野耐一讲的“10人每天生产100件产品”的例子来阐述“表面效率 (能率)”和“实际效率(能率)”的区别。
用上面的例子解读开篇企业管理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在精益导入初期是不能获得认可的,大多数人还是会认为这个例子,或者这种方法只能用在人工作业的环境,没有结合企业实际需要。
从另一个角度,再来理解下大野耐一先生真正想表述的意思。生产企业用所制造的商品卖给客户,使成本通过加工创造利润。利润是购买我们产品的客户带给我们的,换而言之需求是由客户决定的。
把这些理由,填入生产环节的各作业工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我们考虑的只是表面可以看到的效率(局部最优),而不是客户需求的实际效率(总体最优)。造成的后果就是,占用了大量的库存或者周期,从而致使投入大于产出。表现的现象,就会使企业的经营者经常困扰“为什么我们生产规模越大反倒利润越低呢?”
有时某个车间或某条生产线达成了一些改善成果,例如用更少的资源生产出指定数量的产品;但是对公司而言,节省下的空间、人员、设备如果不能妥善运用,就是浪费与闲置。公司无法因为这样的改善而多赚的一分利润,这样的改善只能算是局部改善。
真正的改善是使局部的效率提升转化为整体的效率提升,让公司整体营运利润提高。因此我们在进行推进精益时更应该观全局而谋一域,从一开始就建立没有浪费的现场,各个部门都应随时关注其他部门正在进行的改善与相应的变化,针对于瓶颈我们应进行持续不断的改善,使改善发生的变化对公司产生整体价值。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