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丰田大野耐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追求持续改善的企业经常引用的一句话。那么对现场的问题是否有清晰的定义呢?到底什么是问题?如果不把这个搞清楚,那就谈不上问题意识,就更谈不上持续改善。
如果一定要给“问题”一个定义,那么我们通常会说,现状与理想状态的之间的差距就是问题,如图1所示。这个定义中首先要明确你的“现状”是什么,这个“现状”的明确过程不能是一个笼统的描述,要注意呈现的具体化和量化,因为只有具体量化才能进行对比,才能将差距可视化出来。同理,对理想状态的描述也应该是与现状同一维度的内容,量化的应用统计单位也应是一致的,这样才方便对比。最常用的例子就是一些现场管理指标的差异,理想状态:某产品合格率目标99.5%,现状:近三个月合格率达成99.1%,这种差距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管理者要去重点分析现状的数据找到消除差距的方法。
但管理中往往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公司设定的指标数据已经达成了,例如前面提到的合格率已经做到99.6%了,那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这里面就涉及到前面提到对问题定义的理解了,在问题定义中通常对“理想状态”会作以区分,会考虑这个“理想状态”是常态化的一种绩效指标的标准,还是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从图1中看出。理想状态设置的不同就引出了问题的分类,发生型问题更多侧重与当前与标准间的差距,通常是一些刚推进精益的企业会遇到;设定型问题则更侧重于当前状态在满足绩效标准的情况下还能提升到什么程度,挑战性在哪。例如达成了公司的考核指标后,那么近3个月中最好的成绩是多少,是不是能够稳定的达成以往的最好成绩,在这种理想状态的之下差距和问题自然就又出现了,这种就是管理者设定的问题,是精益提出的不断挑战持续改善的真正意义。图1:
图2:
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对本文进行篡改,转载或以盈利为目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