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有幸受到趙博士邀請參與今年的「十如對話」,內心充滿期待並深感榮耀,因為十如對話僅接受邀請才能參與。十如對話每年由溢達集團舉辦,它邀請國際企業領袖、學者,針對經濟,環境、人文文化的和諧進行深度的對話。
今年十如對話的主軸是「工業4.0:和諧工作」,主題包含:領導統御、商業環境變化、勞動力培訓,甚至還包含文化、環境、與社會包容轉型。總結來說,這次的與會是一場「大腦的革新」,因為主辦單位安排了一系列「軟」的主題來談論和科技/技術相關的「硬」的題目,這是很有意思的。以下就幾個我感到印象深刻的對談來做分享:
首先,揭開序幕歡迎晚宴的演講者是上海好字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黃輝,及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兩位講者談的是文化、漢字的力量、以及文字背後的文化底蘊。對於這樣的開幕,我開始好奇:
「文化…和工業4.0有關?」
好奇心驅使我專心聆聽兩位講者的對話情境,在定下心來思維之後,我有了新的體會:
如果我們只把文字(造字)當作一種技術的革新,那每個字都將限於溝通,但如果我們善用文字背後的意涵,它將不再只是溝通的工具,它還能允許我們保留/塑造文化傳統。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工業4.0中,我們是不是不應侷限在技術的導入,我們應該積極思維靈活運用科技,來幫助銷售、創新和生產。
以下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類比關係:在論壇中,黃輝女士談到創新的內涵,她認為,創新就是打破舊事物 (改變現狀),因為'創'裡頭有刀,'新'裡頭有斧。因此,文字經過巧妙的組合,可以產出更高的意境。
我的心得是,古人造字造的剛剛好,切實、切地、切用,完全沒有浪費,故今人在工業4.0的浪潮中,如果沒有切實、切地、切用技術的話,那真是科技的浪費!
第二個深具啟發性的演講,是來自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的沈聯濤先生,他的主題是硬商品和軟事實,很有趣的是,他也從軟的角度來看工業4.0,他提到未來的中國,不能只有生產硬商品的能力,中國需要具備利用軟事實的能力來面對未來的挑戰。他引用一項全球的調查,發現在2002到2016年之間,高數位技能的工作成長了4倍 (5%→23%),低數位技能的工作消失了一半(56%→30%);需要高數位技能職業的薪水,是需要低數位技能職業的2倍。
針對軟實力,沈聯濤先生提到可靠/及時 (reliable/timely) 的信息是市場的立基,他特別用一個金字塔來說明信息的加值,在這個金字塔中,最底層是數據(data),數據經過蒐集會形成上一層信息,若將信息(information)集合起來,它可以被轉化為知識(knowledge),最後,知識的聚集可以產出最上層最有價值的智慧(wisdom)。
沈聯濤先生的金字塔再次呼應了前一天晚宴演講的重點:創新。從數據到產生智慧的歷程正是一個創新創造的歷程,正是企業建構軟實力的脈絡,因此,活用資訊創造智慧將是工業4.0中的出路。
除了文化與軟實力,這次的十如對話亦針對「領導如何發揮角色來因應工業4.0」,有很精彩的對談。巨大集團(捷安特)董事長杜繡珍女士提到,企業邁向工業4.0的關鍵是企業文化、穩定的系統、和創新。
關於企業文化的養成,有賴於領導彎下腰和部屬做深層溝通、對部屬充分信任、不能只把員工當成勞動力、要善用員工智慧。
關於穩定的系統,杜董事長很謙虛的提到巨大要邁向工業4.0仍需5~10年,主要原因是公司還有很多標準化的事情要做(這樣工人才有辦法教機器人工作 ),
關於創新,在對談中,杜董事長強調標準化並不是一成不變,她也體會到亞洲人做市場做不贏美國人,因此,巨大集團的出路是,公司的新產品勇於接受挑戰,提供產品給專業人士騎,將第一線的挑戰回饋到研發團隊。
此外,關於企業轉型到工業4.0,杜董事長的建議是「運動練身體」,我覺得在場觀眾聽到他這樣講時,會認為她在打廣告,因為巨大生產腳踏車,但身為精益的實踐者,我收到的訊息是:企業要常動,勤做改善,善用員工智慧,不斷地挑戰和升級做事的標準並進行創新,主管要帶下面的人動起來,由上至下形成改善的文化。
這次十如對話另一個值得分享的,是工業4.0和教育的關係,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哈佛大學亞洲中心主任唐麗園女士的談話,
她提到,面對工業4.0的衝擊,目前大學分科分專業的教育模式,很明顯地已無法因應產業的需求,因此,大學教育需要做改變,培養學生具有人文、科技、和數據的讀寫能力(Literacy)。
唐麗園女士又提到,未來的產業需要的不是創造者(creator),產業需要的是學習者,是跨專業能力者(space traveler),更是系統領導者。
她點出現在的大學教育不能再教育學生專精於某一種技能與知識,應著重培養軟實力與硬實力。
我很欣賞唐麗園女士點出培養軟實力的一句話:
「學校教育必須要能將學生預備成為'終身學習者(life time learner)',讓學生可以快速適應變動中的世界,也讓學生有能力可以改變這個世界(adapt themselves to the changing world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the world)。」
身為第一線的教育實踐者,我強烈感受到現在學生面臨的未來的挑戰,都將大於以前剛踏入社會時的你和我,因為,現在的許多工作十年後可能會消失,甚至他們未來可能都要到現在不存在的公司上班。
因此,面臨這個變動快速的世界和產業,產業的消失與崛起將逐漸變為常態之際,企業在招募與培訓勞動力時是不是應該要改變舊有模式,不偏重於硬的專業能力,忽略了軟的學習力(如同Catalyte 首席執行官徐嘉提到:我們應該改變我們對有天賦的人的思維 we should change the way we think about talent)。
在工業4.0的時代裡,我們生活在全球經濟的網路中,企業的戰爭已不局限於過往的陸戰,戰場已延續到雲端的空戰,
如同論壇中雨果博斯紡織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約阿西姆亨施提到:「即便在工業4.0時代,驅動競爭力(competitiveness)的不是科技(technology),是人的智慧(human intelligence)。」
因此,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培訓員工的手和腦的敏捷,我們更需要企業組織的敏捷,企業應該合作,串聯虛擬和現實世界的軟實力與硬實力,單打獨鬥將很難因應未知和複雜的未來!
這次十如對話顛覆了我對工業4.0的認識,期待未來能夠有機會再次參與!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冠卓咨询老师对项目组的全程辅导,通过做项目我们学会了如何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问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并让我们的管理人员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电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