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还是产业4.0,这是一个问题
撰文 | 陈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德国提出的“工业4.0”,现在是一个热词。但是,德文原文的Industrie4.0,究竟译为工业4.0,还是产业4.0?我一直在为之困扰。也许有人会觉得,译为工业还是产业,没有必要那么苛求,有些用词已有约定,这里的工业和产业是等价的。对于专业人士,他们可能会在这个等价的意义上理解Industrie或Industry,但是,在全社会意义上,还是会引起误解的,毕竟在很长的时期,我们所说的工业只是一个主要对应制造业的概念,产业则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不是也不可能是仅指制造业。思来想去,这不是一个翻译的问题,而是如何理解和把握产业演进、产业革命,以及如何思考和推进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问题。故草成此文。
德文的Industrie对应的英文单词是industry,它既译为工业,也译为产业。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译为工业,在什么情况下译为产业?这很重要。工业和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有着质的区别。这里,首先需要引入历史的线索。First Industry Revolution译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合适的,因为它意味着工业1.0(机械化)横空出世,新动力和新工具革命性地产生,它同时革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命,一个被称为制造业(manufacture或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的产业诞生了,农业的新生产方式亦成为可能。 Second Industry Revolution译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也说得过去,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电的发明,使工业(这里主要指制造业)从它的1.0时代到了2.0(电气化)时代,将制造业、农业(在大规模农业地区尤为明显)革命性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和层次。因此,人类社会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这里,工业即制造业。易言之,这两次工业革命打造了一个新的产业——制造业。
Third Industry Revolution、Fourth Industry Revolution译为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显得勉强了。这是因为,代表3.0的信息化和4.0的智能化,产生革命性变化的内容已经不是来自制造业,而是来自服务业,这里,服务业主要是指生产者服务业。我们不必从大家都已经熟悉的信息化开始说(信息技术革命将信息产业裂变为信息技术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而只要从智能化说起。
1、智能化让农业和工业“没有了”,所谓“化”都比较抽象,我从一个实例来剖析智能化。
2015年,在特拉维夫大学游学期间,正值举办以色列农业科技展览,校方安排游学团去参观了这个展览。在以色列,农业科技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在全球,以色列的农业科技也有着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看完这个展会,我的感觉是:农业没有了,农产品还在。以色列前任总统佩雷斯说,真正的农业“95%靠科学,5%靠耕种”。我的感觉和佩雷斯的这句话,角度不同,我是从产业和产品,他是从科学和技术,想表达的意思是差不多的,那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已经不存在了,人们期待已久的农业现代化已经在以色列实现了。展会上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由于环境和需求的倒逼,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在许多方面是超过美国的。是的,如果说以色列狭小的国内市场,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创业在这里必须独辟蹊径,进而形成了高科技创业的特色,那么,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以色列必须在农业领域实现高水平的创新特色,才能养活这个国家的老百姓,使他们得以生存和发展。
在展览会上,各家农业科技公司在提供什么?我走马观花,主要看到这么几类:
第一,各种解决方案(solutions),涉及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业工程设计和施工、农业设备安装和服务,甚至还有农作物种植和牲畜养育的大数据分析方案,以及工程和设备的融资或租赁方案……
第二,技术与设备交易;
第三,工程承包,如滴灌工程建设,智慧大棚(smart house)安装。如果是一个今天的工业科技展览,我们所看到的,大致也是这些内容:解决方案,技术交易和工程建设。所以,我们可以说“农业没有了”。再假以时日,可以说“工业没有了”。这些当然只是现象。
从本质上说,“农业没有了”,是技术进步条件下产业融合乃至全产业融合的结果。因此,这个现象要放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才能得到认知和把握。自工业化始,农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就已经开始,机械化的工具进入农业的生产环节。此后,电气化、信息化的工具和服务也陆续拥抱农业,直到今天在以色列看到的农业智能化,其实,还包含着工业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至此,在农业的产出即农产品上,土地和劳动的作用都显著地下降了,科技、服务、人力资本的作用显著地增强了。这在美国这样的大规模农业国家,在以色列这样的农业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国家,首先凸显了出来。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科技、服务和人力资本对农业的作用也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农业就越来越像其他产业了。之所以像,是因为有了共同的内涵,那就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和服务。由此可以发现,智能化先由idea,到解决方案,再到智能技术(包括制造技术和服务技术),进而形成为客户使用的智能化产品或服务。
2、产业4.0的写照,就是全产业融合。
自信息技术革命以来,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趋势就是产业融合。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渗透和融合,今天的农产品、工业品和各种服务几乎都是在全产业融合中生产出来的,这意味着全产业融合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产业体系。但是,由于用数据反映产业体系演变的统计体系总是滞后的,导致我们仍然按照农业、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认识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事实上,在全产业融合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一、二、三产业,或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分类(二者不尽相同),不仅不能充分反映产业发展的内涵,而且会产生各种错误的认识和政策。当然,统计分类滞后是一个很难避免的问题,新的调整和分类需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充分研究和揭示这一滞后的现实及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尽可能吸取和采纳理论界与国际组织关于产业分类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准确把握产业演化内涵和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研究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单打独斗,历经数千年,进步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搭上了工业革命的快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在大规模农业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标志的制造业发展,是在信息技术革命以后,生产性服务业突飞猛进的裹胁下得以实现的。服务业一方面依赖国民收入提高,带来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异军突起的产业部门,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解释。所以,三次产业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是序数词,本身就蕴含着产业演进的深意:首先是制造业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其次是服务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再次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关键变量,引发一、二、三产业的革命性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架构,进而提高全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全产业融合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路径。
在三次产业的框架中观察过去数十年的产业发展,由专业化分工深化而逐步形成和壮大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成长最快、对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贡献最大的产业,尤其是其中的研究开发、创意设计、金融、通讯、物流和专业服务等部门,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或主导产业。然而,过去的一个时期,我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知存有偏颇,仅仅将它们作为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部门,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2.5产业的说法,就是这种认知的具体表现。其实,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为全产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农业和制造业一样,都是其提供服务的对象,服务业自身是其最大的服务对象。在现行的GDP增加值法(生产法)的统计中,服务业增加值的占比,最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智能化服务是目前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最高端的服务。德国提出工业4.0这一概念本身,一方面带有深刻的反思,另一方面,就要试图大规模发展智能服务,整体提升德国经济的能级和素质。德国是一个高端制造大国,制造业贡献了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使其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中持续保持一定的增长。但是,德国的制造业始终以产品为主,他们反思,为什么自己的产品主要是生产功能的价值,而缺乏服务的增加价值。为此,通过互联、数字、智能化的融合、智能工厂的建设,可能是未来的方向。基于自身较强的装备制造工业,在国家战略下合作建设互联的智能工厂系统可能是重要的路径,进而使德国成为新产业革命的先行者。
3、“互联网+”助力智能化和产业4.0。
产业4.0的实质在于,工业、工业产品和服务的全面交叉渗透。这种渗透借助软件,通过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如物联网)上实现智能化的大规模定制。这里,服务的核心在于智能化,制造智能化加服务智能化,在很大程度上,制造智能化是通过服务智能化实现的。互联网成为产业4.0和智能化的基础性平台。
2012年,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新阶段的关键特征,是其应用从消费及服务领域进入工业制造领域和其他各个领域。
鉴于制造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互联网进入工业制造领域意味着经济核心部分的互联网化。“互联网 +”则意味着,互联网应用于、融入于经济与社会的各个环节。所谓经济与社会的各个环节:大而言之,包括工业、服务业与农业,互联网融入于这些产业部门,分别称为“工业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与“农业互联网”。中而言之,既包括工业中的各个产业,如钢铁、汽车、电子、化工与能源等,也包括服务业中的各个产业,如金融、零售批发、教育、旅游与体育等,还包括农业中的各个产业,如种植业、林业、牧业与渔业等。互联网融入于这些行业,分别称为“互联网汽车”、“互联网能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旅游”、“互联网种植”等。小而言之,则包括各个企业的生产、销售、购货、管理与运作过程等,这些过程都可以由互联网技术与平台来加速与优化。微而言之,还包括各种产品的制造、设计、检验、研发与控制环节等,这些环节也都能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平台来改进与完成。
当然,这将是一个逐步融入的过程。就现状而言,“服务业互联网”已先行,下一步的关键是“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的跟随,然后在逐步融入中观、微观各行业和环节的过程中,实现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深度融合。而且,这个深度融合的“黏合剂”就是智能服务。
如此的“互联网+”的意义何在并有多大呢?简而言之,在于从根本上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同时节省成本,并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关键在于“互联网 +”通过大数据的应用,云计算的手段与互联网平台的使用,实现人−人联结、物−物联结与人−物联结,进而通过这些联结所产生的逼近完全信息(信息对称),来处理经济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各种问题。完全信息是决定性因素,基于完全信息的决策自动、准确、迅速、全面与坚定,意味着智能化,从而根本改变经济运行方式,进而极大地优化效率、成本与质量。需要进一步观察的是,这种完全信息对于制度完善的倒逼。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对称)很多是制度安排造成的,再加上技术服务手段的落后,使其成为常态。如果基于“互联网 +”的大数据应用、云计算手段与互联网平台的整合,能够倒逼制度安排的改变,实现完全信息,这无论在经济学意义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都是不可估量的。当然,必须承认,这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回答,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作者:头条号 / 三思派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