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单位在实施“5S”管理时,总会轻易地认为“5S”仅是打扫卫生,保持工作环境整洁而已,这些活动每天都在做,没有什么可重视的,久而久之,“5S”管理自然流于一种拖拖地、擦擦桌子的表面行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S”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持之以恒坚持下来就更难。质量管理体系就是靠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建立起来的,实施“5S”管理,必须将其作为一个过程来看,遵循PDCA循环的原理,即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策划阶段
首先是编制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图。
第二是在群体之间建立共同愿望。
也就是将“实施5S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愿望通过开会、讨论、墙报等形式在每个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使大家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在群体之间形成新的认识和语言能力,进而诞生新的行为法则,这样可以帮助培养其中的每个人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地遵从。
第三是整理流程和物品。
根据流程图和新的行为法则,将工作场所的所有物品根据用途进行整理,将不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处理,其要点:首先,对各种物品进行分类,区分什么是现场需要的,什么是现场不需要的;对于现场不需要的物品,要坚决清理,这是实施“5S”的第一步。
实施阶段
首先是整顿环境。
把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通过前一步的整理,对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所需之物,在最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最简捷的流程下完成作业。
要点是:物品摆放要有固定的地点和区域,以便于寻找,消除因混放而造成的差错。物品摆放地点要科学合理。
例如,根据物品使用的频率,经常使用的东西应放得近些,不常使用的东西则应放得远些。物品摆放目视化,使定量装载的物品做到过日知数,摆放不同物品的区域采用不同的色彩和标记加以区别。
第二是清扫环境。
把工作场所打扫干净,通过清扫活动来创建一个明快、舒畅的工作环境。清扫活动的要点是:
自己使用的物品,如设备、工具等,要自己清扫,而不要依赖他人,不增加专门的清扫工。
对设备的清扫,着眼于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清扫设备要同设备的点检结合起来,清扫即点检;清扫设备要同时做设备的润滑工作,清扫也是保养。
清扫也是为了改善。当清扫地面发现有缺陷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整理、整顿、清扫之后要认真维护,使现场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这就是清洁。它是对前三项活动的坚持与深入,从而消除发生事故的根源。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职工能愉快地工作。清洁活动的要点是:
环境不仅要整齐,而且要做到清洁;
不仅物品要清洁,而且人员本身也要做到清洁,如制服要清洁,仪表要整洁;
人员不仅要做到形体上的清洁,而且要做到精神上的“清洁”,待人要讲礼貌、要尊重别人;
要使环境不受污染,进一步消除混浊的空气、粉尘、噪音和污染源,消灭职业病。
要制定各种制度巩固和维护这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改进阶段
培养和提高素养。努力提高人员的素养,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这是“5S”活动的核心。没有人员素质的提高,各项活动就不能顺利开展,开展了也坚持不了。
所以,抓“5S”活动,要始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
通过前一阶段的策划、实施和检查工作,大家在共同的愿望和新的行为法则作用下,实施和落实“5S”管理,进而改善了原有的心智模式,实现了自我超越,在环境-心情-工作-效率这些因素之间,学习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探求它们内在的关系。
改进“5S”及其他管理体系。在改善心智模式和学会系统思考之后,我们会对原已建立的管理模式做重新审视。从而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将“5S”作为一个过程来管理,坚持PDCA循环,不断提高现场的“5S”水平,即要通过检查,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因此,在检查考核后,还必须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计划,使“5S”活动坚持不断地开展下去。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