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企业规模并非仅依据单一因素,而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传统上员工人数常被用作衡量标准,例如美国商务部将员工人数少于一定数量(如三五百人)的企业视为 “小型企业”,员工人数上千时,系统化人事管理等相应政策与程序就显得必要。然而,仅员工人数并不足以完全定义企业规模。
以管理咨询公司为例,虽员工人数可能仅几百人,从员工数量看是小型企业,但因其业务特性,对管理要求高,实则可视为大型企业;跨国广告公司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尽管员工数量众多,若其规模未超可管理界限,从管理要求角度看,也可能只是中型企业。
真正能体现企业规模 “整体概念” 的是管理层与管理结构。小型企业中,最高管理者对关键事务负责人了如指掌,核心团队人数一般不超 15 人;中型企业中,最高管理者需与同事协作辨认关键人物,关键人物可达四五十人;大型企业中,高管层无法仅凭自身熟悉所有关键人物,企业规模大到需构建复杂管理结构来确保有效运营。
小型企业需制定独特战略以避免被边缘化,找到如在特定市场的领导地位、独特地理位置、特殊消费需求或顾客价值观等方面的 “生态位置”,依靠特长或独特技术发展,例如美国专注眼科医师需求的小型制药公司确立了市场领导地位。
虽只需一名全职最高管理者,但需明确关键活动并落实责任人,构建高管团队,确保有限资源有效集中使用,避免分散流失。最高管理者应避免陷入繁琐事务,抽出时间与关键员工交流及处理对外事务。
鉴于资源有限,小型企业需建立控制与信息系统,确保资源合理分配,不超财务能力行事,同时密切关注企业环境变化,以适应 “生态位置” 的改变。小型企业虽负担不起复杂管理,但需一流管理,应构建精简高效的高管层工作模式。
单一产品或市场型:如 A.O.Smith 公司汽车事业部,面临组织结构和高管层结构问题,需建立全职高管团队,思考关键绩效领域,明确专人负责规划建议。
联邦型结构型:类似美国家用产品公司,由自治小企业组成,规模近大型企业,需以团队设计为基础构建高管层,可能需多个高管团队协作,关键人物多团队参与,同时要有统一高管层和计划。
协作式型:以阪急铁道公司为代表,各独立企业互相依存,需统一高管层和计划,同时保障各业务单位自主权,遵循两条轴线组织管理。
中型企业易犯 “松散无力” 问题,成功关键在于 “集中力量做事”,维持在特定领域的领先地位,如索尼公司专注发展特定生态位业务,拒绝高风险投资,每条生产线和市场都达到高绩效标准,同时高管层需自律,合理分配资源。
大型企业是 “非个人情感关系” 组织,需建立基于政策、目标、工作与贡献抽象界定及常规制度的正式结构,确保员工明确企业目标、策略、自身位置及关系,避免官僚化。
应应用 “联邦分权” 或 “模拟分权” 组织结构,重视管理发展与管理者培养,需多个高管团队,明确界定其活动,高管层要与员工建立直接关系,深入组织各角落聆听心声,促进凝聚力提升。
高管团队要成为企业对外 “感觉器官”,避免隔绝与近亲繁殖,有系统制定用人政策,适时吸收外界人士担任要职,但新人应循序渐进改革,避免过激举动。
不同规模企业在管理上各有特点和重点。小型企业需战略清晰、高管高效、管理精简;中型企业要依据自身结构特点解决相应问题,集中力量保持领先;大型企业则要构建正式结构,重视管理发展、对外联系和人才多元化。理解并运用这些管理之道,有助于企业在各自规模阶段实现高效运营和持续发展,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竞争力,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创造更大价值。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