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  400 168 0525
  •      
  •  
news 新闻动态
  •  
  •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 - 01 - 22
点击次数: 0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是结合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方法论,已成为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的关键工具。它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帮助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高效、低成本、高质量的生产目标。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与升级。然而,技术的引入只是第 一步,如何将这些技术有效整合到现有生产体系中,才是决定企业能否真正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整合的框架,它通过消除浪费、提升效率、优化流程,为智能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识别并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浪费不仅包括显而易见的时间、物料和能源的浪费,还包括隐藏在流程中的低效环节。在智能制造环境下,生产线的高度自动化和数据化使得这些浪费更容易被识别和量化。通过运用精益六西格玛的工具,如价值流图、DMAIC(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等,企业可以对生产流程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影响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加以改进。与此同时,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强调数据驱动的决策。在智能制造中,设备、传感器和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为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中的波动和异常,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质量。六西格玛的DMAIC流程与智能制造中的数据分析工具相结合,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定位问题、优化流程,并确保改进措施的长期有效性。此外,精益六西格玛管理还注重员工的参与和持续改进的文化。智能制造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生产组织方式和员工技能的全面提升。通过培训和实践,员工能够掌握精益六西格玛的工具和方法,成为推动企业持续改进的中坚力量。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使得企业在面对智能制造带来的复杂性时,能够迅速适应并不断优化,而不是被新技术所困扰。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许多企业在引入智能制造技术...
作者: 陈唯果
点击次数: 156
MES是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核心信息化系统。实施MES是为了将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思想、理念引入企业生产管理,对企业生产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促进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在考虑MES时会遇到很多难点:1、信息匮乏,形成心理障碍企业实施MES往往由两类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进行,一类是传统的IT人员,另一类是工业控制人员(或设备管理员),因为MES是一个专业的跨领域综合项目。由于知识结构的差异(IT人员对设备,控制等不熟悉,但工控人员对IT不熟悉),在项目实施前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即使一些企业在实施MES的过程中将这两种人才整合到一个项目组中,如果双方缺乏合理的沟通机制,往往会在理解上出现偏差。2、过于希望MES能解决所有生产管理问题MES系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要寄希望于MES系统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有太多的生产当中的问题并不是MES系统能背的锅。相对而言,MES系统解决的问题往往是特定的场景下的问题,主要解决因为信息流通、信息沟通等方面不及时、不准确带来的各种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并发症。若生产中的问题不在于信息与沟通的问题,那么MES系统能发挥的作用就不大了。因而,找准MES系统适合的解决的问题场景,正确的看待MES系统的作用,把MES系统当作一套真实的系统来看待,而不是传说中灵丹妙药。3、MES模块众多,缺乏系统认知ISA-95标准在给MES的定义有11个标准模块,这么一个系统庞大,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先实施哪块,后实施哪块?实施的前提是什么?是非常复杂的。4、定制化需求大,涉及企业最核心业务因为MES的实施必然会涉及制造企业最核心的业务--生产,而且个性化非常强,因此企业在实施MES的时候慎之又慎,往往会采取保守策略,毕竟生产线是经不起折腾的。5、供应商众多,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此外,各MES解决供应商因为进入该领域的背景不同,其关注点也不...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8
作者: 白兴
点击次数: 184
精益生产的两大支柱之一是JIT和自働化。而JIT的实现方式是拉动式生产。既然是拉动式生产,必然要有去拉的人(发起者)和被拉的人(被驱动者)。JIT生产方式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要尽量使工序间的在制品数量接近于零。这就是说,前工序的加工一结束,就应该立即转到下一工序去,这种生产同步化(顺畅化)是实现JIT生产的一个基本原则。为了实现这一原则,JIT生产方式在设备布置和作业人员的配置上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一个流”生产。一个流是标准化的必然步骤,没有标准化就没有改善。而流水作业就是先将混乱的流程加以整理和标准化,作为改善的出发点。精益生产的目的就是通过持续改善来彻底消除浪费。而改善的第一步是什么,当然是,标准化!如果你的生产流程如左图,你能发现问题在哪里吗?或者说你能很快准狠的找出问题在哪里吗?反之,如果变成右图,问题一旦产生,是不是就一目了然?冤有头,债有主,想赖都赖不了。如果没有流水线化,那么,--谁来发起?谁来接收?--如何发起?如何接收?--用什么方式发起?--接收后如何反应?--拉动的信号如何准确,及时,无误的传递?……结果自然是乱作一团,拉都没法拉,流那是更不可能的了。混乱之中,当然有很多乐趣,然而没有效率。流水式的作业方式是最有效的暴露问题的方式(起码目前如此)。物料与信息的流程连续不断时,作业流程的浪费情形就会减少。这是很明显的道理。这跟金钱必须流动起来才能产生效益是一样的。若存在许多浪费,物流和信息就无法畅通输送。而在生产流程中,保持作业步骤之间的无间断流程将会产生关联,使每个作业步骤彼此相互依赖。这种相互依赖性及相对较少的阻碍将会使任何干扰流程的浪费更加突出,从而更容易发现改善的机会。一个流只能在装配车间。答案是 错。装配作业通常更容易实现一个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装配车间才能进行一个流。例如压铸车间建立一个流的案例的。压铸,去水口,机加工,研磨,包装都在围绕...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5
作者: 赵越
点击次数: 166
精益文化的落地其实对于企业来说是挺难的一件事,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无论怎么说,推行精益,在企业培养精益文化,最终就是希望为企业铸就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这方面有如下建议:1、精益文化的落地,需要公司高层持之以恒的重视。按照以往的经验,企业推行精益一般需要自上而下推行,因为精益的推行是需要协调各种资源、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投入,如果公司高层不重视或者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即使推行了精益,也不能长期持续下去,更谈不上精益文化的形成。2、精益文化的落地,重视与推行需要自上而下,落地执行需要自下而上。公司高层重视,投入了相应的资源,有了推行的动力,那接下来就需要从基层开始,逐渐开展精益改善,让从基层员工开始所有人学会精益工具的使用、利用精益工具改变工作方式、工作思路、转变意识,为精益文化的落地奠定基础。在内部落地阻力比较大时,可以考虑引入外部资源,但最终还是取决于高层对精益推行的重视程度。3、有了高层领导的重视,从基层到中高层逐渐有了精益管理的意识,并掌握了具体精益工具方法的使用,接下来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建立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精益体系,如公司精益改善体系、精益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和人才培养相配套的精益人才职业规划及晋升等。只有将精益管理和企业的发展、人员管理相融合,才能形成适合公司的精益文化,精益文化也才能有效落地。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对本文进行篡改,转载或以盈利为目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负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2
作者: 于学礼
点击次数: 137
标准工时对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到报价、成本管理,小到方法研究都离不开工时的支持,但做过这么多的改善项目,经历过这么多的企业却发现国内企业对于工时的管理缺乏非常严重,有的是公司不知道工时管理的重要性,有的企业却是不愿意付出额外的人力支出而现有人力又不具备相应的技能,所以造成了现在这种最重要基础的数据却是无人管理的局面,这里对标准工时的建立与管理简单的做个分享,希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所谓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工作方法、条件,任何正常的人,以正常的速度能完成某项作业的时间。标准工时制定要具备四项基本条件:合格工人、作业标准、正常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和正常速度。合格工人就是我们观测的对象不能是新人,他要具备操作本岗位的作业技能,但也并不意味着越熟练越好,因为熟练员工的作业速度往往很快,员工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这样一个速度,如果按照员工技能从0到100份的话基本在75到80分左右的员工我们可以定义为合格员工。作业标准用白话来讲就是如何作业,通常标准作业包含标准作业顺序、标准作业时间以及标准在制品三个要素,他规定了员工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方法进行生产作业,如果观测过程两名同岗位的员工作业的方法都不一样那到底以哪一个为准呢?正常的环境即作业环境中光照、噪音等在需要的水平;我们常用发扑克牌的速度来描述作业速度的快慢,52张一副扑克牌在30秒内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速度我们认为是员工能够持续维持的作业速度,类似于飞机飞行过程的“巡航速度“。标准工时并不等同于测量工时,测量时间只是标准时间的一部分,标准时间是由观测时间、评定时间和宽放时间三大部分构成,观测时间和评定时间构成正常作业时间,也就是正常情况下作业的周期时间。正常时间=测定时间*评定系数,简单来说评定系数就是与正常作业速度的的差距状况,如果作业速度过快那么评定系数就是大于1的数,如果作业速度慢则评定系数就是一个小于1的数。员工除了正常的...
发布时间: 2020 - 11 - 01
作者: 杨兆平
点击次数: 176
在精益生产理论中,库存被称之为万恶之源。库存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影响着企业的资金运转效率,掩盖了生产管理众多问题。一旦库存水平下降,掩盖的问题开始显露,各种异常情况就会爆发。库存控制除了常规的方法外,VMI是当前较为先进的方法之一。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er Managed Inventory,VMI)作为一种目前国际上前沿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对整个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影响。VMI模式其基本原理是:上游企业通过信息手段掌握其下游客户的生产和库存信息,并对下游客户的库存调节做出快速反应,库存物权由原来的下游企业回归到供应商进行控制。为什么传统供应链MRP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控制库存呢?其一、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是各自为政的,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由各自管理自己的库存。由于各自的库存控制策略不同,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需求的扭曲现象,即所谓的需求放大现象,形成了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其二、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订货的决策信息管理由库存的使用者掌握,而库存的供应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响应周期长、需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如果采用VMI模式,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信息失真的问题,另一方面供应商在库存策略及计划决策上有灵活的自主权,减少库存使用者的管理负担。VMI的核心思想在于客户放弃物品的库存物权,而由供应商依据客户提供的每日预测需求和当前库存水平自主决策启动生产或补货,从而实现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当然,任何管理模式都不可能做到完美。VMI在实践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局限性。首先表现在VMI中供应商和客户协作水平有限;其次是VMI对于企业间的信任要求较高;第三是VMI的实施减少了库存总体成本,但场地费用、运输费用、管理费用和意外损失等由原来的客户承担转移到供应商。由此可见,VMI这种管理模式并非完美。其面临的各种挑战还需要管理者根据企业供应链...
发布时间: 2020 - 10 - 30
作者: 聂晋峰
点击次数: 205
什么是主管?主管应该做什么来支撑自己的工作目标,下面来讲讲主管,具有哪些特质和条件才能做好这份工作。主管不仅指的是职务分工制度上的组长、班长等人,也指现场上实际管理着一些员工,以及那些指挥和指导他人工作的人,。主管必备的五个条件主管的主要责任就是要解决自己所负责的现场的问题,使工作能够顺利、确实的向前推进,取得进展,而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具备下面五个条件。(1)工作的知识这是关于每一位主管的职务或岗位所特有的知识。是为了能正确地完成任务所必须的知识。例如,在生产方面及服务方面,为了能准确的使用及执行作业标准、设备、材料、销售方法、客户接待方法等所必需的知识。因为我们处在瞬息万变的技术革新时代,即便是做固定的工作,也要每天学习新的知识,并不断的积累,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再开始新的工作,制造、销售新产品时,理所当然必须掌握新的工作知识。(2)职责的知识这是作为主管所必需的有关责任与权限的知识,是为了按公司的方针、用工制度、作业基准、安全规则、岗位分工制度、业务计划、劳动合同等进行工作的知识。这种职责知识因公司和职场而不同,所以与此相关的知识当然包含那些不同之处。只要我们在职场工作,就必须按照职场的规定来尽职尽责。因此,就必要充分理解自己承担的职责及相应的权限。(3)指导的技能这是通过充分的培训员工,使其能出色的工作的技能。一旦掌握了这种技能,就会明显缩短从新手到熟手的培训时间,并且还会大大降低以往新手到熟手过程所产生的浪费、不良品及返修品,减少安全事故,减少工具设备的损坏和客户的投诉等。无论主管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如果没有好的指导技能,就很难把它很好地传授给他人。另外,无论你怎样热心地教,只要对方还是没有掌握正确的作业方法,那也必须重新去指导。(4)待人的技能这是一种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部署乐意同心协力配合主管工作的技能。如果主管每天都使用这种技能,就能协调与下属...
发布时间: 2020 - 09 - 13
回到顶部
扫描进入小程序
分享到:
Copyright ©1999 - 2022 北京冠卓咨询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827号
客服热线:400-168-0525
联系人:王老师
邮箱:cynthia.wang@gzconsult.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中东路400号院1号楼14层2单元1712
X
1

QQ设置

在线咨询

---------------------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400-168-0525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