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  400 168 0525
Service 六西格玛
  • 用最低成本,全面覆盖企业开展的项目策划、定位、推广、建
  • 站、运营的培训需求
2020 - 03 - 15
特质一:主动沟通能力一是要为人热情,并主动与人沟通质量工程师除了能够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外,更需要在质量问题出现之前就能发现质量的隐患,然后协助其他部门主动预防和解决它。让别人相信隐患确实存在,并且认可它,是对人的沟通能力的考验,要主动沟通,避免被动沟通。二是要注意沟通技巧质量管理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得罪人的工作,是专挑别人毛病的,如果不注意沟通的技巧,就容易导致或明或暗的冲突和对抗,好心没有好结果,甚至影响部门间的合作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做到这点,必须端正心态,不要因为自己发现了别人没注意的问题就沾沾自喜,颐指气使,这样很容易造成双方的矛盾。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特质二:喜欢去现场“望闻问切”这是说质量工程师遇到质量问题的时候要亲自去现场确认问题,并像中医老师那样“望、闻、问、切”,用眼睛、耳朵、嘴巴、肢体等来确认问题,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分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有这么一个例子,某新产品在开始量产的时候,生产线发现某个元器件的管脚不容易插进PCB板的孔,于是问题上报。研发工程师就察看PCB板的孔的规定是直径1.3±0.1的圆孔,问题到底是出在孔的直径不符合规定,还是元器件的脚边长不符合规定?于是,该工程师再让IQC去测量PCB板的孔径以及脚的对角线长度,看是否有材料尺寸超标。由于该公司没有精密的仪器可以测量PCB板的孔径,于是IQC主管说没法测量,并要求设计部...
2020 - 03 - 15
每到年底,很多人选择跳槽,质量人也不例外。有跳槽到别的单位的,也有新入行的,不管哪种,面试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么,质量人面试时都会遇到哪些问题?下面,小编就带着你一起来盘点一下:质量人常见面试题。1. MSA怎样实施,有哪些特性需要关注,值在多少?参考:MSA一般选取十个样件,样件要取样要合理。编号后,由三个人轮流测量,采集数据时在三人之间尽量需要保密。一般情况下关注设备变差(EV)、人员变差(PV)、GRR值小于等于10%以及K值大于等于5。2. FMEA的计算公式为什么这样计算?参考:FMEA中的计算公式为RPN=SOD,一般情况下值不能大于100,至于为什么这样计算,不知道,嘿嘿。3. SPC中为什么要有PPK和CPK,一般分别都是怎样去获取的?参考:SPC中PPK值初始过程性能是为对过程进行判稳,只有PPK值大于1.67过程能算合格,CPK值是在过程受控的情况下,掌握过程的趋势,及早采取措施。PPK值在样件试生产阶段,采集1-8小时之间的样件,至少100件。CPK值采样由每班或每几小时四件或五件样组成的。4. PPAP阶段都有哪些工作要做?参考:PPAP阶段工作较多,比如样件CP、PFMEA编制、样件确认、DVP、试生产、作业指导书编制、过程能力分析、检验指导书编制、PSW等等。5. 简述质量主管一般要做哪些工作?参考:质量主管工作,参与公司质量目标制定,重大质量问题的...
2020 - 03 - 15
一、质量是由客户决定的产品到客户手中,无论标榜的是多么豪华的配备、性能是多么卓越、外观是多么的精美,但是,并不是客户所需要的,结果是淘汰一途。因此,制造商的立场与观念:用“最适质量”取代“最佳质量”;而“最适质量”即是让客户感到“最满意的质量”。1. 满足客户现在的需求:符合特定的规格功能好使用方便外观精美2. 保障客户未来的需求:经久耐用,不易发生故障安全可靠外在环境影响小为客户设想周到二、质量不是增加成本,而是可以降低成本人们一提到质量,首先就想到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这是对质量认识的错误观念:提高质量就是要提高成本。为什么?理由如下:对于制造业而言,不良率下降,成本就会下降:不需要花费检验、修正不良品的成本;没有不良品,节省材料更换、机器调整的费用;因不良品的减少而有更多生产机会;在不良率减少的情形下,可以改善生产的持续生产能力。三、品质管理品质管理就是将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减到最低,甚至剔除。品质管理是管理者为了达到部门的目标,所进行的一切活动。1. 要从不稳定的产品质量抓起不稳定的因素来源于: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等。2. 重视品质管理基础标准化:标准化是管理不稳定质量出现不可或缺的准则,野蛮制造的“克星”。(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简便化)信息化:数据化可以说对偶发不稳定的管理最有效的办法。所谓数据化,就是尽量将事情用数值表示。质量教育:持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是企业永恒的主...
2020 - 03 - 12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可是“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还是检验出来的”这个话题,一直以来成为企业界争论的焦点:生产者说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是检验员没有把好关;检验员说质量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者如果不制造不合格品,市场上就没有劣质产品!时至今日,很多的公司,一但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品质部门推,认为这就是品质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点:容许少数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品质是品管部门的责任;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出了问题,都觉得是品质部门的事情。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往往写报告时,品质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品质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就该被闪人了。那么,产品质量到底是生产出来的还是检验出来的呢?首先我们要分析先与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众所周知,产品生产在前,检验在后,换言之,只有先生产出产品,才能检验,如果没有产品就无从检验,何来优劣的结果?显然:生产是主动的,检验是被动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威廉·戴明的这句...
2020 - 03 - 12
产品质量的控制是每一个企业头痛的问题,质量管控绝非易事,这是一个是企业的竞争力所在。一位拥有几十年实操经验的技术总工,总结了对于质量管控的6大核心问题,干货满满!优质产品是生产制造、管理和控制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不要轻易确定工艺、确定了的工艺不要轻易更改产品出质量问题,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主要因素或者主要表现;在没有搞清楚问题前,轻易更改工艺其实掩盖了真正原因和问题。过程控制要有量化和追溯的强烈意识品质取决于众多的因素,不要忽略任何细节;任何细节尽可能用数据去控制并记录;过程细节不进行控制和追溯会误导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解决问题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浮躁,希望一口气吃个胖子;发现异常情况不要因为与解决的问题好象没关系而置之不理;找不出原因和规律的时候不要不行动,可以把分析的影响因素控制规范起来;把以前试验和总结的一些经验和规律再复习复习;一旦发现一些经验和规律后,再深入下去把它上升为理论,哪怕多废点成本也值得;要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也要知道“愚公移山”。要建立预防的思维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预防,而不是出了问题后如何挽救;任何质量问题出现前一定是有征兆的,就看你有没有方法、手段和经验去监控和识别;同一质量问题重复出现第二次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该把每天的过程和结果数据用一定的工具进行整理,并从整理的结果中寻找规律和变化趋势,这些规律和显示的趋势是需要不断修正的;在加工产品之前各...
2020 - 03 - 11
质量体系管理人员经常有这样的困惑:认为质量体系只是企业的一层皮,第三方的认证证书随手可得,老板不重视、不理解体系管理等等……而事实情况如何呢?不可否认,当今的社会上,是存在这种问题,而且很严重。这是让我们体系管理者困惑的外在原因,但是这个因素不能成为体系管理人的借口及推脱之词。而事实情况如何呢?抛开众所周知的行业存在的普遍现象不说,企业而言,很多体系管理者都抱怨老板的不支持。这个其实也能理解,老板要均衡考虑公司发展的进度,所以很多时候老板考虑的是要与企业匹配的体系,所以有的时候体系人的要求,老板是会拒绝的。而实际上,我接触过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板,他们的企业或大或小,他们都觉得质量管理体系是个好东西,推行下去会让他们的企业运行流畅、职能明确,工作容易开展,同时他们也抱怨现在没有好的体系管理人员。为什么会出现一边是体系管理人员觉得做体系工作没意思,而另一方面,老板却又在抱怨没有好的体系管理人才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现在很多在企业里面的做体系的人员脱离了所在企业的实际!笔者曾经在一家小企业看到一位体系工程师,他的体系文件做的很漂亮,可是那份几乎完美的体系文件,对于那家小企业几乎是一文不值。他自己也觉得很委屈,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无法推行下去,于是他牵怪于老板的不推行,自己的努力只是用来应付外面的审核而已。而他的老板也对我说:为什么他花高薪却找不到一个好的体系工程师?现在很多体系工程师掉...
2020 - 03 - 11
“质量管理”是一项非常纠结的工作。有人总结质量人既是焦裕禄,又是像祥林嫂,他们总有一堆苦水要倒。并且还有人总结:成为一个质量人,注定有以下几种“死法”。累死累死的质量人是真心真意的去搞质量,他们时刻在用“鹰”的眼睛、“狼”的耳朵去发现每个影响质量的环节。他们就像焦裕禄一样为保证产品的质量鞠躬尽瘁,他们像消防队员去四处“灭火”,最终累死。闲死闲死的质量人也不少,他们对质量隐患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现了质量问题也总是躲在后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质量人最终会与企业一起被淘汰。怨死怨死的质量人对工作也很认真,做任何事都讲究按原则办事,在工作方法和方式上缺少变通和艺术,与采购人员、设计人员、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站在了对立面,导致在工作中总是受到埋怨。冤死冤死的质量人就像窦娥,本来不是质量人的问题,但是由于其他部门互相推诿,找不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最后只好将板子打到质量人的头上,岂不是天大的冤枉。做质量,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却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却往往排在了后面。质量人的苦,又有几人知?下面请质量专家为大家解惑:我从事质量培训多年,为了解决团队及员工不愿做的问题。在多次培训过程中,我都有花不低于4小时来分享团队组建的核心是什么?就此深入谈到质量人如何安守本分,做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是也有许多质量人不听劝,坚持自己的做法是对。经常做些不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甚至超越他自...
2020 - 03 - 10
生产者说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是检验员没有把好关;检验员说质量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者如果不制造不合格品,市场上就没有劣质产品!时至今日,很多的公司,一旦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品质部门推,认为这就是品质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点:错误观点:1. 容许少数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2. 品质是品管部门的责任;3. 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4. 出了问题,都觉得是品质部门的事情。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往往写报告时,品质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品质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就该被闪人了。质量到底是生产出来的还是检验出来首先我们要分析先与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众所周知,产品生产在前,检验在后,换言之,只有先生产出产品,才能检验,如果没有产品就无从检验,何来优劣的结果?显然:生产是主动的,检验是被动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
2020 - 03 - 10
有苦劳没什么了不起,如果你不能把自己变得无可替代,那你就会被别人替代一、老李的遭遇你一定很熟悉前几天,我们俱乐部收到了一位成员的吐槽信息,我们暂且把这位成员叫作老李吧。下面是老李的吐槽:我是一名设备维修师傅。我们年后开工不久,因为库存太多的问题,工厂准备停工,同时也开始了裁员,我是被裁员的其中一个。可是我不服气的是,为什么被裁的师傅里会有我。其他几个被裁的师傅都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因为他们都是些上班混日子的人,平日里能偷懒就偷懒。可我不同啊,我在这里上班三年了,从刚上班就刻苦学习虚心求教,人手不足时就主动加班,平时下班了,别的师傅都走完了,我还会在车间呆一会儿,确保下一个班次没问题我才下班,而且我从来就没要求过加班费什么的。我为这个工厂付出了这么多,可厂里说裁就把我给裁了。我都快50岁了,再找工作也不好找啊!在评论区,很多人为他义奋填鹰打抱不平,相信看到这些评论,老李心中会宽慰很多。大家都认为,职场是残酷的,老李的遭遇只是运气不好而已。可事实上真的完全是这样吗?我默默地给老李发了一条私信,我问他:你的技能可以在工厂独当一面吗?所有在机器故障你都能独立处理或者给出指导意见让别人处理好吗?你带出过技能优秀的徒弟吗?老李给我的回复是:这样的要求太高了,能做到这样的,谁还用呆在这样的工厂里呀,早去大外企了。我任劳任怨从不计较报酬,在领导眼里就没价值吗?......后面他叭啦叭啦一通抱怨,但始...
2020 - 03 - 10
曾仕强教授曾说过:“中层领导的一大职责,就是配合老板管理员工。”而管理就要有人做坏人,没人做坏人,企业基本的秩序和效率都无法得到保证。”所以企业要想做好就要懂得将‘黑白脸’的管理哲学用到工作上,老板唱“白脸”,而中层则要扮“黑脸”。“黑白脸”看似是在玩弄政治把戏,其实恰恰是讲“规则”的表现。中层干部是夹心饼干,上面压,下面(反)弹,相当难坐稳、坐好。有些人在基层的位置上业务与专业搞得好,被火线提拔,上来之后有些晕,角色没摆正,还把自己当基层,走了很多弯路。第一条,就是中层要做坏人,要让老板做好人。为什么呢?试看如下场景:1)有干部开完会,回去传达公司削减成本的政策,他说:“兄弟们,公司要削减成本,部门活动经费取消了,其实这个活动经费额也不大,削减吧,也不见得能替公司省多少,我争取了好几次,上面不同意,同志们,干活吧……”2)有干部回来说:“兄弟们,我们的q项目要6个月完成,我一直坚持说6个月完不成,我们讨论得都是7个月完成,上面非说市场压力大,要加紧,他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想想兄弟们的死活……可以一直举出几十个管理中这样的常见场景,在这些场景中,中层都把自己当做好人,而把上面当做坏人。这样做有三大弊病:1)基层听到了组织中两种不同的声音,所以执行力一定大打折扣;2)高层是组织文化的代表,应是好人;这样做,破坏了组织文化;3)中层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否则我们要中层干什么呢?高层...
2020 - 03 - 10
FMEA七步法中重点的第三步功能分析工具——QFD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Function Deployment,QFD),主要用于识别客户或者市场的需求,并把这些需求转化为产品特性/功能/要求。QFD是一种将所有研发、工程以及制造的工作同客户需求(VOC)联系到一起的工具。QFD其实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它的关键是建造一个质量屋,现在我们具体来看看怎么做。这个方法有八个步骤,这八个环节就建造了一个质量屋。第一步 确定顾客最重要的顾客其实就是购买产品的这些人。一方面他们会购买产品,另一方面,他们会向其他的消费者转告这个产品的质量或者缺陷,因此他们也是所谓的最终消费者。另外还有两类消费者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类是制造商,一类是销售商。我们设计的这个产品,最终要走向市场,走到最终消费者,这两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相对于设计者而言,这两部分人也是顾客。因此除了最重要的消费者之外,这两类顾客也需要我们关注。由于QFD还是相当高大上的,我们先从基础的开始了解,我们准备构建一个铅笔设计的第一级质量屋,这里由于是做一个简单的质量屋的绘制,所以我就不细分各类消费者了。第二步 确定顾客需求顾客需求,也就是顾客到底想要什么,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来讲,顾客希望产品寿命长、容易维护、有吸引力、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还有一方面的顾客是制造方面的顾客,他们希望容易生产(采用可获取的资源,不...
2020 - 03 - 10
谁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是老板、设计师、工程师、检验员还是员工?老板:决定产品的命运。老板是大爷,产品的设计方案、定位、用途、功能、性能,外观、价格、包装,用什么材料或零配件,所有的一切他说的算,老板的眼光、预判、决策都100%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水平。除非他一点都参与公司的运营。设计师:决定产品质量是什么水平。老板的想法有100分,设计师可能水平有限,只设计出70分的产品。或者说设计师水平了得,设计出200分的产品,到老板哪里,出于成本等各因素的考虑,只要70分的产品;工程师:决定产品质量能达到什么水平。设计方案的落地者,用什么工艺、设备、环境来生产产品,制定了产品的生产工工艺。设备的精度、稳定性,模具的定位、公差,人员的数量、能力,各种制造工艺参数(如时间、温度、节拍等等)都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制造过程的设计决定了产品的质量良品率是99%还是70%?员工:产品的直接影响 质量,员工的能力水平、技能、态度、责任心决定是否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但偶尔会有不合格品流出来。就看下工序或检验员有没有能力拦截了,这种是偶发现象,左右不了整个公司产品的质量水平,但直接影响用户的产品质量,因为出现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可能对公司来说是0.1%的不合格,但对用户来说是100%的不合格。检验员:虽然不是产品生产者,但是产品质量的影响者。如何理解呢?假如人、机、料、法、环、测都OK的情况下,就会生产出100%合格...
2020 - 03 - 10
计划-执行-检查-执行(PDCA)是质量管理或质量改进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之一。我认为,这是进行任何更改的最基本框架。所有其他质量工具仅位于 PDCA 之上。以我的经验,西方世界中大多数质量改进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一些详细的工具,而是因为PDCA被忽略了。当然,(几乎)每个人都知道PDCA是什么,但是了解理论和正确执行它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更详细地解释PDCA应该如何工作。在我的下一篇文章中,我将向您展示PDCA的常见陷阱,它的历史,以及存在的PDCA的许多很多不同变体。什么是PDCA?计划制定计划!PDCA的第一步是计划。顾名思义,您计划要做什么。根据项目的不同,这可能是PDCA努力的最大部分。实际上,您可以将其视为计划中必须解决的许多子步骤或要点。根据您的进度,您甚至可能必须迭代执行其中一些操作,直到获得合适的解决方案为止。定义范围:您在看什么问题?定义目标:您想要实现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分析情况:尝试了解当前情况。与人交谈。参观车间并观察(Genchi Genbutsu)。收集数据。开发解决方案: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从不同的解决方案构想中,选择您认为最有前途且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该计划涉及很多领域。就个人而言,如果我不得不重新发明PDCA,除了计划之外,我还会再给它几封信。哦,等等,尽管我并不总是对结果感到满意,但人们已经确...
2020 - 03 - 10
中国的传统制造业经过以往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遇到许多发展瓶颈,质量管理已到了必须提升管理水平,能力升级的关键时期,摆脱传统粗放型发展的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大趋势。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很大程度上也在推进产品的研发工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势态,对于这种情势要使设计产品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则需要加强对于科研产品研制质量管理工作。企业具体实施过程需保证的关键环节如下:01 对产品研制质量的过程管理产品研制质量管理工作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从产品研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进行论述,目的是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做好质量的把关工作,以保障产品的最终质量,对于产品研制质量管理的工作细节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品研制过程要加强对方案论证的质量管理。方案论证的质量管理就是对满足技术指标的方案,在方案论证过程中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然后专家和总体单位进行质量评审工作。在这个质量评审环节中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工作实施。一方面确认产品是否具有先进性。确认所研制产品的性能指标是否能够满足相关单位的使用,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再将其与国内或者国外同类产品做一个比较,看此研制产品是否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确认产品是否具有技术可行性。质量是前提,技术是保障。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确认技术难关是否能够攻克,必要的原材料和研制设备是否可以顺利买到;除此...
2020 - 03 - 10
——没有成功不代表失败,只是您还不够努力!——有些人利用闲暇时间吃喝玩乐,有些人利用闲暇时间不断学习成长!前言质量控制是制造企业品质管理的重要方面,是制造企业赢得市场的基础。但产品质量管理起来常常是“问题在根不在果”,如何挖掘质量管理问题的源头,有效达到品控目标呢?东信达根据制造企业品质控制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难题给出了改进方法。No.1 忽略品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部分企业的质检部门只有质量检验功能,没有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功能,更加没有质量改进和完善功能。车间出现质量问题时,企业通常要求一线员工进行个人改进,却很少意识到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漏洞和缺陷才是出现质量问题的主因。而忽视系统控制的后果,就是品控效果不理想,不良成本居高不下,质量效益无法提高。对策对策:搭建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以车间源头数据为系统基础,做到事前策划、事中控制、事后追溯,配合品管部门形成品控闭环。用全局的理念去管理产品质量,才能有效避免环节疏漏。No.2缺少科学顶层设计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更迭与企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企业有“变”的决心,“变”的行动却跟不上脚步。对策加强科学顶层设计,增强对自身的评估和把控。必须基于企业生产实际建立质量管理机制和改进办法,自上而下强化企业内各单元对高规格产品的认同感,将质量管理变为融入企业文化的一部分。No.3 缺乏“用数据说话”的底气片面依靠经验和直觉管理是一个常见的品质管理弊端,其典型...
2020 - 03 - 10
质量管理工作每天会接触很多指标。辛苦一个月,制程品质管理人员到手发现薪资里,废品率就扣一大笔费用,于是制程品质管理人员纷纷跳槽。很多人不理解为啥会扣这么多费用,明明没有做报废多少产品,凭啥?今天给大家讲讲这些数据都是如何计算出来的,看完就明白了!1 废品率定义:该百分比由废品材料费用除以总生产成本或由废品总数量除以产品总生产数量得到。目的:用作结果度量,来确定过程是否按照规范化进行零件生产和装配。公式:废品率%=(废品的材料金额/总生产成本)×100%或(废品总数量/产品总生产数量)×100%。相关术语废品材料金额:是废品所使用的材料的价值。总生产成本:是劳动力,材料和工厂负担(水、电等)的总和。应用/信息:废品计算是直接从本单位的财务系统中得到其数值。若公司的财务系统不能从劳动力和负担费用中分离出废品材料价值,应尽快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2 返工率定义:花费在返工活动中时间的比例,由返工工时除以生产劳动工时或返工(返修)品的总数量除以总的生产数量得到。目的:用作结果度量,来强调那些在第一次质量中需要改进的操作工位。公式:返工率%=(返工工时/总生产劳动工时)×100%或(返工(返修)品的总数量/总的生产数量)×100%。相关术语返工工时:是指再次加工,分拣,修复那些将成为废品的工件所花费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是用在在制品,成品和外购部件或材料上...
2020 - 03 - 07
一般来说,任何一家企业对于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品质都是非常看重的,因为这一点将会决定着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额度,是保证企业市场活力的一大保障。对于企业来说,认清品质管理的重点是什么是开展相关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一、品质管理的要点1、最高主管的决心与承诺①最高主管对品质的重视与决心是提升品质最重要的关键。②企业的竞争优势依靠产品、营销和形象。而产品,尤其是产品的品质,是决定性的关键。③要提升品质需要付出代价,不提升品质代价更高。2、调整品管组织的功能①建立现代的品管组织架构,强化品管组织的阵容。②品管人员的角色定位3、品质需要全员参与、团队合作①推行TQM(Total QualityManagement)②改变工作习惯:做好了才叫做了③将顾客的观念延伸至企业内部,下工序就是上工序的顾客④在企业内部形成支援系统⑤推行全员与品质管理的活动,如5S、Qcc、TPM等等4、要有满意的员工①控制品质变异要素4MIE的核心——人② 精简组织,定期组织重整。③建立良好的员工士气。5、重视教育训练品管界有一句名言,即“品质,始于教育,终于教育”。人的工作态度及方法是决定产品与服务品质的主要因素。优质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不断的训练。①企业内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训练制度,每年编制预算费用。②从最基层的员工到中高阶干部都设定相应的训练时数。6、品质要持续不断地改善①遵循PDCA的管理循...
2020 - 03 - 05
质量(Quality),也称品质,是产品所具备的特质或属性。质量有优劣,也可以说有高有低。人们往往将品质优的产品视为“质量好”,将品质低劣的产品视为“质量差”。没有“好”的质量,只有符合要求的质量。好的产品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品质的关键在于管理。一、质量是由客户决定的产品到客户手中,无论标榜的是多么豪华的配备、性能是多么卓越、外观是多么的精美,但是,并不是客户所需要的,结果是淘汰一途。因此,制造商的立场与观念:用“最适质量”取代“最佳质量”;而“最适质量”即是让客户感到“最满意的质量”。1. 满足客户现在的需求:符合特定的规格功能好使用方便外观精美2. 保障客户未来的需求:经久耐用,不易发生故障安全可靠外在环境影响小为客户设想周到二、质量不是增加成本,而是可以降低成本人们对质量认识的错误观念:提高质量就是要提高成本。对于制造业而言,不良率下降,成本就会下降:不需要花费检验、修正不良品的成本;没有不良品,节省材料更换、机器调整的费用;因不良品的减少而有更多生产机会;在不良率减少的情形下,可以改善生产的持续生产能力。三、品质管理品质管理就是将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减到最低,甚至剔除。品质管理是管理者为了达到部门的目标,所进行的一切活动。1. 从不稳定的产品质量抓起不稳定的因素来源于: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2. 品质管理基础(1)标准化标准化是管理不稳定质量出现不可或缺的准则,野...
2020 - 03 - 01
品质提升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需要在每个过程环节中对品质的管理要求进行动作化的监督、制约、指导、激励,以期达成品质的持续提升。以下九大组合拳是笔者在多年制造型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很实际、很方便的实施动作。1.标件管理——设计预防建立良好的前期设计理念,样板承认流程、样品管理、加工流程图、产品图纸、重点管理、常见或潜在问题的先期预防是产品诞生之初就应该策划的工作,对标件的设计或打样之初是奠定后续品质复制和提升的基石。以及品质管理的各类标准的制定如:来料检验标准(包括来料承认样)、制程检验标准、实验标准、半成品与成品标准、客户允收标准等相关标准及标准件的策立管理。2.防呆管理——设计预防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产品的结构及客户针对品质要求采用相应的防呆、防错办法实施设计避免。比如避免相同产品的左右混淆进行防错设计,后续生产操作过程中易于混淆的工序进行充分的识别及设计检索(如增加工治具进行区分),使错误避免。实际生产品可以设计方案资料中追加《产品防呆管理分析及解决办法》进行评审与执行。3.限度样品——标准管理标准是人制定的,也是人判定的。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产品的允收与拒收是一个企业容易迟疑不决与缺少敏感及果断判定的十字路口,在这个标准执行容易扯皮的地方,制定限度样品则有效避免与克服了在品质判定的十字路口犹疑徘徊的问题,直接以图片、数据管理进行限度样品的管理,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判...
2020 - 03 - 01
1、不要轻易确定工艺、确定了的工艺不要轻易更改1)产品出质量问题,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主要因素或者主要表现;2)在没有搞清楚问题前,轻易更改工艺其实掩盖了真正原因和问题。2、解决问题一定要有耐心1)不能浮躁,希望一口气吃个胖子;2)发现异常情况不要因为与解决的问题好像没关系而置之不理;3)找不出原因和规律的时候不要不行动,可以把分析的影响因素控制规范起来;4)把以前试验和总结的一些经验和规律再复习复习;5)一旦发现一些经验和规律后,再深入下去把它上升为理论,哪怕多花点成本也值得;6)要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也要知道“愚公移山”。3、过程控制要有量化和追溯的强烈意识1)品质取决于众多的因素,不要忽略任何细节;2)任何细节尽可能用数据去控制并记录;3)过程细节不进行控制和追溯会误导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4、要建立预防的思维1)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预防,而不是出了问题后如何挽救;2)任何质量问题出现前一定是有征兆的,就看你有没有方法、手段和经验去监控和识别;3)同一质量问题重复出现第二次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4)应该把每天的过程和结果数据用一定的工具进行整理,并从整理的结果中寻找规律和变化趋势,这些规律和显示的趋势是需要不断修正的;5)在加工产品之前各个控制要素要尽可能一致性要高。5、要多听取意见和建议1)不要认为别人不清楚实际、不能一下子解决问题,意见就没有价值,但他们特别是产品直接制...
扫描进入小程序
分享到:
Copyright ©1999 - 2022 北京冠卓咨询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827号
客服热线:400-168-0525
联系人:王老师
邮箱:cynthia.wang@gzconsult.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中东路400号院1号楼14层2单元1712
X
1

QQ设置

在线咨询

---------------------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400-168-0525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