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精益生产处于什么水平?
问题:
虽然我做精益管理的咨询,但多接触的中小企业,样本量也小,眼界并不够宽,非常想知道国内在这方面的实践水平。
比如:
(1)有没有一、二、三梯队这种分法,例如世界500强的怎样、国内先进企业怎样、二流企业怎样等等,或者按行业分,汽车行业为第一梯队、、
(2)有没有一种衡量精益生产/管理实践级别的大致标准,比如最基础5S/目视化/标准化/持续改善、高一级生产稳定性**%/部分连续流、再高一级整体导入价值流模式……
上面这些是举例,未推敲合理性。
希望有人能分享一下所见识或思考的精益生产/管理实践,写多写少、写深写浅都可以,世界这么大,我也想看看,哈哈,相信你们也是。
精益从何而来,是MIT这帮人总结了丰田以及全世界其他汽车公司的管理经验,得出的一套理论与实践方法。这本身就是管理的一部分,也只是管理的一部分。所以,不可避免地,当精益谈到深入,就是在谈管理的哲学问题。
而如果,要把精益孤立于管理学或者说其优于普通管理学,则是见木不见林了。
精益生产,更多地是关于生产环节如何管理(这也是众多从事该行业的人最扎堆的领域),从生产管理领域开始,或者从IE开始,等等,本身在工厂里面生产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大部分的视线都被生产吸引,所以我当年从生产开始后,很久,发现很多问题花了大力气去解决,还是没办法解决,总是会碰到“天花板”,而生产经理就是天花板。员工绩效要改革,来配合改善,需要有人事部门、老板等的协调统一;库存结构要变,来优化交货周期,需要采购部的配合,需要与供应商协调解决,而这生产部门管理不到,等等,这个时候,才意识到生产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只是一个环节而已。尽管其复杂度高,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多,但也仅仅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已,没有其他诸如设计、开发、销售、采购、物流、财务等环节的参与,生产自己是玩不转的。
就精益生产而言,赞同题主所说的“最基础5S/目视化/标准化、高一级生产稳定性**%/部分连续流、再高一级整体导入价值流模式”。
换个角度说,基础的是以工具为导向,哥手上现在掌握了“5S”、“超市”、“看板”、“TPM”等等工具,每个工具都能带来多少效果,咱们得想办法用!就好像我手上拧着榔头,就满屋子找钉子去锤,因为榔头有用,我得用起来,当我手上多了一把扳手,又满屋子找螺栓去拧,因为扳手有用,我也得用起来。当然,这些工作都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确实有效。只不过,相对来说,有点治标不治本,无法取得长期的效果。我们会发现,去修一辆车时,往往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怎么检测,判定问题,然后选择工具,选择备件,制定计划,然后加以修理,再评估修理结果。这是一套方法论,是远远超出拧着榔头、扳手就上的水准的。
所以,我们在精益生产里面,工具应用之上的一个层次是形成管理系统,通过目视化管理来暴露问题、追踪问题解决、以及评估改善效果,然后通过各种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些具体的改善,通过培训来使我们的员工具有相应的能力,通过绩效调整,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等等。
这部分,不同行业,不同公司有各自的特点,工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其特殊性也很明显。
但是,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按时按质按量地交货是根本。当交货压力来时,什么改善、什么精益都可以放一边,因为公司大老板说了。在老板的眼里,生产、技术、质量只是不同的要素,而且需要相互合作。生产,只是整个公司管理的一个部分。
精益管理
基础的,精益只在生产环节应用,其他部门不关心。
进一步,精益在不同的部门里面应用,并且各个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协作去共同解决一些跨部门的问题。
更进一步,公司能够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按照价值流去部署各个业务条线,去部门化。
这部分,不同行业,有很多的共通性了。即使是制造与非制造行业,也有诸多类同的地方,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但是,到了这一步,事情还没完。就好像你设计了目前世界水平上最先进水平的一个机器人,但是你设计这个机器人是有背景的,依据现在的环境,它具备哪些能力,但是社会环境在变化,再过3~5年,这个机器人可能就沦落为二流了,尽管它在今天是顶尖水平。那么,我们需要这个机器人能自我学习,自我更新,才能一直保持一流甚至顶尖。换到管理上,怎么让一个组织,具有学习能力,将精益、持续改善作为一种文化,融入到所有人日常的行为准则中去,并且随着人员的更替,而日久弥新,这就是公司文化战略的部分了。
分享:冠卓咨询
说明:转载请注明“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