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提出:“国内制造企业是否需要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否完全适合国内制造企业?”,以及“已经实施ERP的企业是否还应该实施精益生产?”等问题。对制造企业讲,这些问题的答案简直如同问一个人“为什么要吃饭?”一样地毋庸质疑。但是问题毕竟提出来了!尽管不乏长春一汽这样的中国精益的先驱,但我国制造业对精益的响应,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是迟钝和缺少热情的。从丰田生产方式引入中国、1977年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两次到一汽讲学至今,已经近30年了。迟于中国启动丰田方式应用的美国发展并超越了日本,创新了精益生产和精益思想,广泛的替代了大量生产方式,成为标准的生产体制。而精益在中国未能普及,却变成为一个既熟习又陌生的概念。
造成中国制造业精益意识落后的原因不是技术和方法层面的问题,而是社会的、体制的、教育的、责任感、危机感的问题,总之是深层次的。有人总结中国推行精益的程度是:“合资不如外企,私企不如合资,国企不如私企”。这种说法作为深思“为什么精益在中国难以推行”的起点是再确切不过了。但这并不是中国制造业不需要精益的理由。毫不夸张的说,今天,在21世纪,企业要存活就要实现精益。“精益生产方式必将在工业的各个领域取代大量生产方式与残存的单件生产方式,成为20世纪的标准的全球生产体系”。
精益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革命,在推行和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阻力和障碍是必然的,不足为怪的。更为有意义的问题是如何鼓动我国的制造企业、特别是国企尽早踏上精益的征程。这就必须让更多的企业和它的全体干部及职工懂得什么是精益?懂得精益在人类工业化历史中的地位?树立国家和企业的危机感,激发整个制造行业实践精益的责任感和激情。然后是踏踏实实的实行精益的技术。
首先要学习、学得要像,要实践、要用起来;还要有发展,像美国人超越日本人那样的创新。对中国制造业来说,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在人类工业化的进程中,尽管从手工业生产方式到大量生产方式的过渡几乎用了一个世纪,而由于社会和技术发展节奏的加快,从大量生产向精益生产方式的过渡会迅速得多。人类这次新的生产方式的转折从上个世纪50~60年代已经开始,进入21世纪这种转变更加迅速。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后起的中国企业跟着什么路子走,是已经没落的大量生产方式还是朝气蓬勃的精益生产方式,将决定着每一个企业未来的命运、“中国制造”的命运、国家工业化的命运。制造业的朋友们!快快行动起来!赶紧踏上精益的征程。
精益生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为什么中国企业也要实行精益生产?首先精益生产方式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2003年由《改变世界的机器》作者之一的J.P.沃麦克为首的“精益企业协会(Lean Enterprise Institute)”编撰的《精益词典》是这样定义的: “精益生产是一种用来组织和管理产品开发、作业、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业务系统。与过去的大量生产方式相比,这种系统只要求较少的人力投入、较少的占用空间、较少的资金投入和较少的生产产品的时间,和较少的质量缺陷而能够精确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精益生产是由丰田汽车公司在二战以后首创的,根据1990年的资料,与相同生产能力的大量生产系统相比,尽管它(指丰田)的产品品种多、批量小、质量缺陷少,而它只需要一半的劳动力、一半的制造空间和一半的资本投入、一小部分的开发时间和产品制造周期。…”。全世界的制造业都认可和实践了精益生产少投入多产出的事实。从日本到美国、到巴西和中国的港台企业,都从精益生产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中国制造业难道不需要降低投入和成本而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吗?为什么放着先进方法不用呢?主要原因是对精益不了解,大量的原因是没有危机感。有人陶醉于用廉价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竞争。但是2004年就出现了珠江三角洲劳动力紧缺的报道,残酷的中国低价劳动力供给还可以持续多久?中国的汽车企业面对不断降价的压力难道不应该另寻出路吗?精益就是现成的和成熟的出路!
精益是解救危困企业的法宝
“精益生产通过消除浪费以实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缩短提前期的效果。”消除浪费是指“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消除一切非增值过程。“消除浪费”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在危机中寻求出路的奋斗精神。研究丰田生产方式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可以看出,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是为解决日本在困难环境中发展工业的需要而诞生的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