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  400 168 0525
  •      
  •  
news 新闻动态
  •  
  •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 - 12 - 23
点击次数: 1
6S目视化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它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个要素的结合,有效地提升车间的整体运作效率和工作环境。要顺利实施生产制造车间6S目视化管理,需从多个方面入手。整理与整顿整理的核心在于识别和清除工作场所内不必要的物品。这一过程不仅要着眼于物品本身,还需关注各种工具与设备的合理配置。在生产过程中,各类工具和原材料需按照使用频率进行科学排列,使常用物品易于取用,而不常用的则应被妥善存放。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员工在工作中寻找物品所浪费的时间,提高日常操作的流畅性。整顿则是在整理的基础上,强调对物品的合理布置。在车间内,通过目视化标识,将每个存放区域明确划定,员工能够迅速找到所需物品。除了在物料管理上进行整顿,工具的存放位置、机器的布局也应符合生产流程的逻辑,尽可能减少物流路径,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清扫与清洁清扫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清理,更是对工作环境与设备的全面检查。在生产制造车间,定期的清扫工作能有效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和设备故障。为此,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清扫计划,明确责任人和清扫的频率,确保每一个角落都维护良好。通过制定具体的清扫标准,员工能够自觉遵守,从而营造出一个整洁、安全的工作环境。清洁则涉及到对工作环境与生产流程的深层次整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保持清洁,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舒适感和工作积极性,还能避免因卫生问题引发的产品质量隐患。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清洁机制,确保清洁工作与生产过程同步进行。在这种环境下,员工能够更专注于自己的任务,提高生产效率。素养与安全素养是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关键,强调员工对于工作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定期的培训,企业可以帮助员工树立6s目视化管理的重要性,使其理解在工作中遵循这些原则的意义。此外,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提出改进建议,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进一步推动6S管理的落地。安全是6S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生产制造车间内...
作者: 张光旭
点击次数: 154
实际设计生产线时会受到产品类型、零件工艺、批量多少、生产节拍、场地大小、设备参数等多方面的限制,但在设计思路上,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一些思考:1、实现物理上的实体产品线(cell、流水线)。工艺流程在布局上实现流水化,工序之间最好无断点,就可以消除因断点产生的在制品库存、搬运、等待,就减少了管理的复杂度、时间浪费与综合成本。要实现无断点或断点合并,就要保证或努力去改善,做到各上下工序的节拍基本相同,否则就合并不起来。要保证节拍基本相同要做各工序人力重新划分,设备位置调整、设备数量增减、剥离一部分作业到线外。2、做到一个包含“部分物理上实体产品线与部分工艺流程上虚拟产品线”的产品线。最大限度的断点合并之后,一定还有没法合并的,要做对接,也就说过的虚拟流水线或产品线。针对不是太贵的设备要做到设备专用化,因为让设备闲置等待的浪费远小于交付的压力与收益。有多少这样的虚拟产品线要去梳理出来,有多少设备要专用化的要去列一下,做个投入与产出简单对比。梳理之后,因为产品线是虚拟的,所以一定要做到信息上的迂回到直传,即虚拟产品线做到自我管理,上下工序不要让调度去协调了,只要上下工序的操作者沟通就行。调度就做修理进度的跟进。3、做“完全无实体上的产品线,只有工艺流程上的虚拟产品线”。设备大贵少,对接也做不了,就做协同,就要设定上下工序之间标准作业,先来一个宽放的标准,固化好,让上工序把几点完工的信息,在完工之前的几天几小时几分钟释放出来,给下工序去准备人机料法环测的工作,这一工作就要调度去先跟进,这个协同工作标准化之后,交付给产品线的组长。按这三类设计的前后顺序去规划,形成三类产品线,每类产品线对应不同部件的产品线,每个产品线有不同管理难度与制度,每个产品线有不同的负责人,车间主任与调度管理复杂度会减少很多,再考虑详细设计的内容(楼层、空间、位置、距离与人机料法环测),再规划车间班组管理本文为冠...
发布时间: 2020 - 10 - 02
作者: 于学礼
点击次数: 158
生产线平衡是我们做现场改善非常常用的一项改善技术,通过生产线平衡改善可以有效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我们都知道,一个水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木板的长度决定的,这就是着名的木桶理论,相应的一条产线的能贡献多少产能是由能力最低的也就是产出时间最长的工序决定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瓶颈工序,非瓶颈工序的生产周期再短、产能再高增加的只是在制品、搬运和等待等各种各样的浪费,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的企业效益,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产线整体的产出速度而不是局部。所谓生产线平衡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调整作业负荷,以使各工序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的技术手段与方法。目的是消除作业间不平衡导致的效率损失以及生产过剩。我们常用平衡率来衡量工序间作业时间平衡的程度。生产线平衡做的比较好的比如电子制造业平衡率基本上都在85%以上,但也有一些行业或者企业的平衡率只有60%左右,这主要体现在以设备为主或生产过程不连续的企业。那么当我们企业的生产线平衡存在问题时如何对其进行改善呢,第一步现状调查,主要是进行时间测量、OEE、OPE等效率数据收集;第二步减少浪费,主要是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八大浪费,并通过相应的改善工具方法对现场存在的浪费进行改善;第三步计算需求产出周期,通过这一步我们要明确我们的产线生产节拍设定多少是合理的;第四步山积表平衡,就是运用山积表这个工具对各工序作业单元的时间进行叠加,并与第三步计算的节拍时间进行对比,从而明确我们未来的改善方向;第五步建立新的作业流程,也就是进行新流程的设计;第六步流程验证与完善,最后进行标准化,从而把经过验证的新流程固化下来。所有的改善首先要对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现状数据的收集明确整体的瓶颈在哪里,同时在测量过程中发现改善机会。工时测量在不同的行业分辨率也不同用到的方法也不一样,比如电子制造业等以秒或者分钟为单位的周期时间,最常用的是秒表测时法,而装...
发布时间: 2020 - 10 - 01
作者: 杨兆平
点击次数: 135
做顾问很多年,看到过非常多的企业推进精益案例。坦白说,推行精益成功的企业不多,绝大部分企业在咨询团队撤出后,基本回归到之前的状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姑且不说企业方有很多问题,从咨询方身上来看,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1、照搬丰田模式,方案水土不服。很多咨询顾问在调研诊断阶段并没有吃透企业的真实问题所在,仅基于自身认知局限的理解,先入为主,给出的解决方案具有通用性,貌似适用于所有行业,但仔细一琢磨,这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而非解决方案。丰田生产模式的做法,生搬硬套地扔给企业,当企业内部有人质疑时,咨询顾问却振振有词地说:这种方法在别人那儿都能成功,为啥在你们家就不行呢?企业人员自然也无话可说了。例如:某装备维修型企业,为了解决前后工序间维修零件供应及时性的问题,咨询顾问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在两道工序间采用“看板拉动”的JIT模式,看起来好像也不错,但细品发现维修型企业运作模式与制造型企业有着天壤之别,先不说能不能拉起来,连最基本的前提条件都没摸透就盲目地照搬制造业的方案,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2、大秀各种工具,以工具运用为荣。作为精益顾问,经常去一些推进过精益管理的企业拜访交流。企业方精益办推进人员向顾问介绍推进情况时,经常说:“老师,你看我们实施了SMED、TPM、精益物流AGV配送、拉动生产……等,精益生产的各种工具在我们这里普遍都进行了运用”。当听到这些介绍时,作为精益顾问,真的不置可否,说错吧,也没什么不对的;说对吧,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儿。工具从来都是为目标服务的,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工具用得多,能证明精益生产做得好?从战略到执行的逻辑链未梳理清楚,将各种精益工具进行堆叠,显然是无济于事的。正如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位学者说:“农民的使命就是把地种好,而不是炫耀锄头多厉害”!精益生产的成功不是复制粘贴就可以的,全世界的...
发布时间: 2020 - 09 - 30
作者: 杨思民
点击次数: 224
生产协调会,是为了调度、平衡生产进度,研究解决各部门、车间不能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召集的重要会议。生产协调会是每天都要开,而且是针对实际生产过程的问题来开,一般由生产计划部门经理负责召开,刚开始的时候老板必须亲自参加。如果企业生产协调会开不起来,开不好,那就很难快速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企业没有这个概念或者每周才开一次,这样问题就会越积累越多。那么如何怎样才能让生产协调会成为一个高效的会议呢?要开好生产协调会,有以下六点建议:1、时间的控制:作为日常性会议,一般要求最好能控制在半小时内,不能影响生产。2、生产协调会的准备:开生产协调会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参会的各部门把生产完成情况、合格率、异常等情况都以表单形式带到会上,对着数据讲,三两下就讲好了,这样会议时间才不会长。做到前一天的任务成为数据在表单中体现,后一天的任务也要以数据体现,在表单上列明。3、生产异常的解决:生产异常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如果私下追踪,部门之间就容易经常推诿,一路推下去,最后就不了了之。在生产协调会上,基本上和异常相关的人员都会在,面对面,当场也好解决。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当场解决不了的,也可以拿出一个方案进行跟踪,这种情况一般以5分钟为限,超过了就另外召开相关专题会。4、生产协调会的决议:生产协调会一定要形成决议。要把任务明确地布置下去,并形成标准,将任务分配到人,将责任落实到岗。做到会而有议,议而有决。5、决议的检查和落实:很多企业开展生产协调会效果不佳,就是缺乏“决议、检查、落实”,就像水烧到99℃,差1℃,就是不沸腾。因此生产协调会开完了,每个部门签字了,计划部门自己要检查,自己要跟进,物料的问题,物控员跟进,生产的问题,计划员跟进。做到决而有行,行而有果。6、检查结果的奖惩:对于检查的结果,要懂得在下一次生产协调会上进行责任追究和奖罚,完成的好就要表扬,完成的不好就要批评。把以上六个方面的工作实实...
发布时间: 2020 - 09 - 29
作者: 吴晓华
点击次数: 139
全员改善系统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不陌生,实施的方式也各有千秋。譬如: 合理化建议、创意功夫、金点子活动、创新、提案改善等等。很多企业在刚开始推行时如火如荼的展开,运行一段时间以后或多或少的出现采纳率低、高质量提案偏少、员工不愿意做改善等等不希望看到的现象出现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也可以为已经实施或者即将实施全员提案改善的企业作些参考。一、改善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在企业推行改善管理,顶层制度设计特别关键,从组织保障、实施流程、方法指导、激励政策、提案的评审、领导层与管理层对员工的认可方式、改善效果及思路的分享及宣传,都会影响到改善系统运营的效果 。组织上要从董事长、总经理层面担任提案改善的指导委员会领导;各部门负责人要担当好培训者、指导者和宣传者的角色,线长、工段长、班组长对于改善制度的理解及对一线员工的宣贯、指导非常关键。二、改善方法的培训、指导有了良好的顶层制度设计,并不能任由员工自主做改善。当然,刚开始很多员工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可以做出较多的改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缺少系统的改善方法和思路的培训及管理者以身作则的现场指导,员工渐渐开始抱怨找不到问题、管理层抱怨员工水平低,长此以往,改善氛围越来越淡薄。三、改善提案的评审程序执行有了改善制度及流程的顶层设计,员工也按照要求提出了提案并制作的改善总结,刚开始评审团队还会认真的评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评审团队自身对改善的理解、对改善评审标准的把握不足、评审占用工作时间较多……渐渐地不愿意组织集中评审,仅仅用每个评委在后台对提案评分并进行汇总,按照制度发奖金。员工渐渐感受到改善氛围的驱动力开始滑坡,员工亲自发表的机会和演讲锻炼的机会被剥夺,员工获得荣誉感的期望逐步被磨灭,员工对改善的意愿自然开始滑坡。四、改善奖励制度的落实不管哪个维度的管理,建章立制是企业领导层都希望实施的工作。在流程制度刚建立的...
发布时间: 2020 - 09 - 28
作者: 吴锦城
点击次数: 169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如何进行问题的分层与聚焦,此阶段的核心目的就是把问题分析透彻,聚焦到核心的问题优先进行解决,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那么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引起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实只要把问题分析的足够深入透彻,那么引起问题的原因就会比较的显现,但是有时原因又会隐藏得比较隐晦,特别是企业产品的质量问题。这时我们一般都会先去推测问题的原因,再通过一些列的手段去验证确认哪些是真正的原因,哪些是假象的原因。有个逻辑式Y=F(x)串联原因分析的整个过程,这里的“Y”代表“问题”,“X”代表“原因”,本阶段的核心是从Y(问题)引出背后的原因(X),再确认原因与问题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逻辑关联,以此确认真因及其对问题的影响贡献度。所以在原因分析的时候通常会经历三个过程:原因分析=原因评估=真因验证,也是俗称的原因分析三部曲,以下漏斗的图形可以形象的展示此过程:第一阶段目的是问绕问题展开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会用到很多原因分析的工具,如:鱼骨头,关联图,树图等。其实这些工具之间差异更多是图形的长相差异之分,接下来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原因分析的原则,此原则在原因分析各工具运用时都需遵循的。广度,表示思考原因的全面性,在原因分析的时候是否扩散我们的思维,全方面多维度的思考。在制造型企业,我们通常会从流程的构成要素:人员/设备/物料/方法/环境这几个维度去挖掘原因。深度,代表原因分析的深入度,是否逐层递进挖掘到问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通常我们会通过Why-Why分析法,不停的问为什么,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广度原则与深度原则进行原因的展开,这时分析出来的原因就会比较全面系统。但是在原因分析的时候通常我们会以团队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这时每个人所认知的原因就存在差异,必然导致分析出来的原因比较的庞大,接下来就需要对原因进行评估,初步的排除一些比较不靠谱的原因,筛选...
发布时间: 2020 - 09 - 27
作者: 吴贵阜
点击次数: 186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英文全称是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所谓SOP,是上述三个单词中首字母的大写 ,即标准作业程序。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一般包括:工序名称、操作要点、所用工具、包装要求及员工自检要求,一般在最后面会加上相应的操作图片。SOP的精髓,就是将细节进行量化,用更通俗的话来说,SOP就是对某一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是以文件的形式描述作业员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应遵守的事项,是作业员的作业指导文件,是检验员用于指导工作的依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SOP应满足如下四个条件,才能称得上是一份好的作业指导书。条件一:作业人员信任你的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值得信任是核心。当作业指导书是作业人员作业时唯一被遵循的指导时,这种信任才有可能建立。然而,现实中经常发生的是,某工程师,经理来到现场,口头对作业人员的操作提出变更要求,这些要求并没有反映到作业指导书上。这些工程师、经理甚至把这种行为看作是自己的能力。这样下去,作业人员自然不会对作业指导书产生信任。无论是谁,都应该以书面的方式传递现场作业的要求,否则就会毁掉员工的信任。条件二:作业人员能快速理解作业指导书。一份好的作业指导书,应该能让作业人员很快理解。应该尽可能用图片来提供作业指导,仅辅助以很少的必要的文字。当一份作业指导书包含太多与“作业”无关的内容时,其可理解性将大大降低。一份作业指导书应该尽可能只有一页,作业人员如果需要在多页/多屏之间切换时,作业指导书的可用性也将大受影响。如果用一些专业术语,或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简写来写作业指导书,那么这种作业指导书在还没发行前就已经失败了。条件三:作业指导书应该随时可以被作业人员拿到。作业指导书是不是要时刻挂在作业人员的眼前呢?我的看法是,如果能做到时刻挂在眼前自然是最好。即使做...
发布时间: 2020 - 09 - 18
作者: 宋显龙
点击次数: 380
在上一篇中我们讲到精益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要从现场的隐患入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在生产现场隐患管理中经常用到的一项工具“虚惊事件提案”。所谓“虚惊事件”是指那些“差一点”“吓一跳”的事件,虽然没有造成安全伤害,但是已经提醒我们这里是有隐患的。在现场管理中,隐患往往就在这些“虚惊事件”中,所以发动所有一线员工开展“虚惊事件提案”活动是面向隐患管理的非常有效的工具。“虚惊事件提案”活动的开展需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需要系统全面的跟员工讲清楚什么是“虚惊事件提案”,最好以实际案例讲解给员工;第二步需要员工根据自己在工作现场的经历提交提案;第三步需要班组长根据自己班组提交的提案内容进行分类,分类依据为解决员工提出的“虚惊事件”需要哪个层级协调资源解决,如果是本班组内就能解决的列为C级问题,如果是需要动用车间/部门资源解决,同时在本部门内其他区域可能存在共性问题的列为B级问题,需要从公司整体角度协调资源解决,在全公司都是有类似情况的问题列为A级问题;第四步,将C级问题在班组内部解决,将B级A级问题提报部门及公司,推动解决;第五步,跟进自己区域员工提出的提案,直到问题关闭闭环结束。“虚惊事件提案”活动的五个步骤缺一不可,这是一个闭环管理过程,只有员工提出的问题得到了重视和解决,才能促使员工提出更多的隐患点,也才能保证生产一线的安全隐患管理真正做到实处。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对本文进行篡改,转载或以盈利为目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负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0 - 09 - 16
作者: 庞兆然
点击次数: 197
在制作FMEA时,需要考虑的控制方法包括发生后探测失效模式的控制(又称为“产品控制”)和发生前预防失效的控制(又称为“原因控制”)。发生后探测失效模式的控制可以理解为缺陷检测,即缺陷发生,但是可以被检测到;而发生前预防失效的控制又可分为当发生时探测到起因并防止失效模式发生的控制方法和预防原因产生的控制方法,前者可以理解为错误检测,即错误发生,但是可以被检测到,而后者可以理解为错误预防,即错误是可以预防的。举例说明,缺陷为漏钻孔(要求是4个),错误(原因)为钻头断裂,对应上面提到的控制方法采取了以下措施。发生后探测失效模式的控制:设计一个光电检测漏钻的装置,发生漏钻停机;发生时探测到起因并防止失效模式发生的控制:利用限位开关检测钻头完好,检测钻头断裂,机器停机;预防原因产生的控制:设备自动记录钻头的使用次数并自动更换。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对本文进行篡改,转载或以盈利为目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负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0 - 09 - 14
作者: 张光旭
点击次数: 137
1、充分的共识。项目成功的基础是共识,比如项目组内的共识、项目成员同组长的共识,项目团队同老师的共识;共识的对象主要有:流程、方法、知识、思路、困难、进度、甚至心理心态;共识的最好形式是团队内部会议,而不是工作靠组长或某一两个人承担任务。项目之初较早的、全面的共识,能让项目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共识流程,不少人已发现自己、其他成员、项目组长对流程的内容、节点、时间都有不一样的认知。只要没有共识,就没有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就没有改善的起点,就会有不同的波动,日常管理作业越来越复杂。其中,共识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认清项目最终的受益者是自己,不是工厂;2、问题的分类。总体来说分为三大问题第一类问题:现有流程、制度导致的、过往记忆中的、想借此机会改变的,但缺有效数据支撑的现存问题或经验问题。这一类问题站在现在想过去、反查历史数据,用的是经验或失效的数据,虽然经验是宝贵的,但不一定全对的。因为没有“三现”,问题已灰飞烟灭了。但这个用宝贵的经验谈出的问题有部分还是正确的,所以这类问题要解决,要提前做改善或预案。第二类问题:现有流程、制度未改变的条件下,当天发生的、下班时回忆的问题。这第二类问题已让大家开始去记到异常记录表中,用于弥补第一类有效数据支撑少、记不全面的情况。若只处理不记录,则会错过根除问题真因的机会,日子一天天过,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提升,问题又一次次出现;所以要用目视化暴露问题来补这个漏洞。第三类问题:在变革或改善问题的过程中,主管、班组长都能做到“三现”,并有异常快速反应机制做保障,10分钟之内快速反应小组成员到现场马上给出处理意见的、有临时措施的问题,处理的结果只有:1、彻底解决且标准化;2、形成新的课题,列入长期改善课题清单,由车间或厂级系统推进。以上三类问题或阶段要认清,漏任何一类问题,少解决一类问题,现场管理如同一直在救火。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
发布时间: 2020 - 07 - 31
回到顶部
扫描进入小程序
分享到:
Copyright ©1999 - 2022 北京冠卓咨询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827号
客服热线:400-168-0525
联系人:王老师
邮箱:cynthia.wang@gzconsult.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中东路400号院1号楼14层2单元1712
X
1

QQ设置

在线咨询

---------------------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400-168-0525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