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
03
-
05
智能制造很实在,智能社会很缥缈。两者有什么关系呢?很多人都觉得:搞智能制造为什么这么难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实的驱动力不够。所谓现实的驱动力,就是能转化为经济活动的驱动力,而不是“叫花子想吃海鲜大餐”这样不具有经济性的需求。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更能比10所大学把科学推向前进。”很多人都知道创新的经济性很重要。但我还是认为:经济可行性对创新的关键作用在现实中常常被低估——很多人习惯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让“技术可行性”的叶子挡住了“经济可行性”的泰山。我们谈经济可行性,就是现实的需求足够强大。宝钢90岁的老领导何麟生先生曾经教导我:搞技术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也就是说,需求重大了,创新更容易成功。何老还说:“需求决定于用户:半杯水,剩在餐桌上是垃圾、留在沙漠中可以救命。”也就是说:技术的价值决定于使用的环境,而不是技术本身。这个道理能够解释:中国推进智能制造更难,就是动力不够。我们知道,智能制造的经济可行性来自提高质量和效率、减少浪费、降低劳动力成本、缩短新产品上市周期等。那么问题来了:智能制造在何种情况下提高质量的价值大?什么情况下降低劳动力成本的价值大?什么情况下缩短新产品上市周期的价值大?一般来说:产品越是高精尖、劳动力成本越高、产品设计业务越多,价值越大。我们从一个角度,比如采用智能机器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能让机器人代替高端劳动者、生...